年“全国安全用药月”启动仪式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孙咸泽表示,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我国正式启动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两年多来,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为保障药品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随着我国药品可及性的基本解决,药品质量与疗效的逐步提高,药品使用环节是否安全合理,已经成为影响公众用药安全的重要因素。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李大魁举例说,很多人认为生病了多吃几种药,作用会更强,疗效会更好,病好的会更快。特别是患有多种疾病的老年人,每患一种疾病就要服用相应的药物,有的患者甚至服药多达20多种,多种药物可能互相干扰,不但影响了疗效,而且会有较大副作用。“我们刚刚完成的一个调查显示,中国患有糖尿病的病人血糖控制的达标率只有50%左右,高血压病人血压控制的达标率也才20%左右。”李大魁分析说,这里面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患者没有按顺序吃药、没有按时吃药,或者擅自停了药。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中药也不例外。近年来,中药养生逐渐成了一股潮流。很多人都认为中药安全、没有副作用,甚至能“有病治病,无病健身”。基于这种认识,不少人爱到药店买些中药来“自治”疾病,有些老病号甚至将一些含有参类的中药错当“补药”长期服用来达到保健的目的。对此,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丁丽霞结合往届“药品安全网络知识竞赛”公众答题大数据分析情况表示,这些用药误区还只是冰山一角,不过,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还普遍缺乏严重用药的知识,科学用药的素养亟待提高。针对自我药疗问题,孙咸泽认为,提升公众安全用药科学素养是重点。要大力传播安全用药知识,增强公众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公众也不盲目自我服药,购药时咨询药师,选择适合的非处方药,服药前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要自觉抵制夸大药品疗效、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的违法广告,要学会对有关信息辨伪识真,不信谣、不传谣。总的来说,保障用药安全需要监管部门、药品生产企业、医疗机构、零售药店、公众以及媒体的共同参与。
这些用药误区你知道多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但我国居民安全用药形势依然严峻,普遍存在不少认知误区。
近日,中国药学会收集往届“药品安全网络知识竞赛”.2万次有效答题,结合“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安全合理用药评价和干预技术研究与应用”中产出的“公众用药知识、态度与行为调查分析技术”,梳理出公众误识率较高、潜在风险较大、行为矫正较难的10个安全用药误区。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丁丽霞呼吁,大家在用药时候勿轻信广告、勿偏听谣传,服药遵医嘱、细看说明书。
误区一:保健食品当药品贻误病情危生命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