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囟门?
人的脑颅是由形状不同的6种共8块扁骨所构成,颅顶则由额骨、顶骨和枕骨组成。出生时,新生儿的颅骨尚未发育完全,骨与骨之间有一定的裂隙,为结缔组织膜所填充,这样的“天然设计”有利于胎儿从阴道娩出,同时也为生后大脑发育提供了空间。我们通常便将较大的膜性区域称为囟(xìn)门。囟门分为前囟和后囟门,前囟位于头顶正中接近前方,呈菱形;后囟门则位于枕部,呈三角形。
*颅顶图片来自网络,由小编手动加中文标注
头围的增长
头围是指经眉弓上缘、枕骨结节左右对称环绕头一周的长度。头围的增长反应了脑和颅骨的发育程度。
胎儿期脑生长居全身各系统的领先地位,出生时宝宝的头围相对身体其他部位较大,平均为33~34厘米。
出生后前三个月增长6厘米左右,后9个月增长速度渐缓,一般增长6厘米左右,1岁时头围约为46厘米。
生后第2年头围增长继续减慢,约为2厘米,2岁时头围约48厘米。
2~15岁头围仅增加6~7厘米。
头围的大小与遗传有关,所以小编觉得大头儿子的头围嘛…肯定是遗传了他妈妈啦。
头围的大小也与某些疾病有关,非遗传性小头畸形(至少小于平均值的两个标准差)常与宫内环境和感染因素导致的颅脑疾病及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有关;头围大(超过两个标准差)则可能与脑积水、颅内肿瘤等占位性病变以及一些遗传性疾病(如软骨发育不良)有关。但这些都需要由医生结合宝宝病史、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进行判断,所以宝宝在0-3岁生长发育最医院进行定期的随访哦。
囟门的大小和闭合
除头围外,骨缝闭合、前囟大小及前后囟闭合时间也是评价颅骨生长及发育情况的重要指标。宝宝出生时经过产道,经过挤压后的颅骨缝隙稍有重叠,不久重叠现象消失。新生儿的后囟已经很小或接近闭合,最迟一般约6~9周闭合;而前囟在出生时平均约为1.5~2厘米左右,2~3月时会随头围的增大而稍有增大,直至6月龄左右逐渐骨化而缩小,一般在12-18个月时闭合。囟门的大小和闭合的早晚需与生长发育、神经行为发育状况相结合,如囟门“小”或“早闭”伴随头围小、发育迟缓则可能与脑发育不全或颅缝早闭有关。囟门“大”或闭合延迟但孩子神经行为发育正常则无特殊临床意义(还应排除其他相关疾病)。
门诊时医生每次摸摸“头顶心”的动作就是前囟检查,这在儿科及儿保临床中尤为重要。
囟门和缺钙是否有关系呢?
有关系,但必须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并结合其他临床体征(如婴幼儿期可出现颅骨软化、方颅畸形、出牙迟等)和实验室检查(25羟维生素D3)才能判断。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会出现囟门增大、囟门迟闭等症状。患儿因为体内钙、磷代谢失常,钙盐不能正常地沉着在骨骼的生长部分,导致生长期的骨组织矿化不全,骨骼发育障碍,头部骨缝和囟门的闭合就会很慢。而单一的囟门大/小和(或)闭合早/晚与补充维生素D没有特定关系。
前囟的闭合年龄个体差异较大,前囟大小需要与头围、神经行为发育等其他系统结合,才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单纯前囟大小与闭合早晚不能作为钙缺乏、维生素D缺乏判断的依据。
以上,囟门和头围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婴儿的健康状况,各位爸爸妈妈不妨在平时细心观察,做到科学育儿,若发现异常的发育进程及时就医。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