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在孩子的生活中并不罕见,诸如便秘、胀气或饮食不卫生导致急性胃肠炎等均可能引发腹痛,其中大部分都不是严重的问题。
但并不是所有腹痛都可以不用在意,有些特殊情况还是需要我们提高警惕、尽快就医,今天要说的肠梗阻便是其中一种。
01
什么是肠梗阻?
人的肠道(包括小肠和大肠)是一根又长又弯曲的管子,在人体内连接胃和肛门。
图源
pixabay
食物从口腔进入胃,通过肠道后从肛门排出,不是靠自身的重力下降,而是靠肠管节律性的蠕动,将食物不断向肛门方向推进,边推进边消化。
肠梗阻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通畅程度下降,导致肠内容物(主要是食物)不能正常运行和顺利通过肠道。讲得形象点,就像家里的下水道被堵住了。
02
为什么会发生肠梗阻呢?
引发肠梗阻的原因主要有两类,根据这两类原因,肠梗阻可分为机械性和动力性肠梗阻[1]。
(1)机械性肠梗阻
最为常见,是指相比正常状态,肠腔由于各种原因变得更狭窄了,使肠内容物通过受阻。比如:
肠套叠(一段肠管套进了另一段肠管里,这是引发儿童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2]);
肠套叠
图源
小怡手绘
肠管外有粘连带压迫(比如在腹部手术后,损伤的腹膜在自我修复的过程中形成条索状的粘连带,可能会缠绕在肠管壁外面,压迫肠管造成梗阻);
先天性因素引起梗阻(比如先天性肠闭锁、先天性巨结肠、胎粪性肠梗阻、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等);
异物堵塞(比如有的孩子吞食整颗荔枝、玩具枪水弹等);
粪块堵塞(比如有的孩子吃瓜子不吐壳,结果瓜子在肠腔内凝聚形成一个大的粪块);
蛔虫梗阻(是指大量蛔虫盘曲成团,堵塞肠腔。如今在我国已经很少见到。在美剧《实习医生格蕾》第13季中有这样的一个病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做好心理建设去看一下)。
(2)动力性肠梗阻
是指肠道没有变狭窄,但是失去了蠕动能力,无法推动食物往肛门前进。
常常发生于腹腔手术后、腹部创伤或腹膜炎患者,也可发生于急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或慢性铅中毒患者。
此外,如果按肠道梗阻的程度来分,肠梗阻可分为完全性和不全性肠梗阻。
03
得了肠梗阻会有哪些表现?
肠梗阻的典型表现可用四个字概括:痛、吐、胀、闭[1]。
痛(腹痛)——机械性肠梗阻发生时,梗阻部位以上肠蠕动强烈,即发生腹痛。之后由于肠管疲劳而呈暂时性驰缓状态,腹痛也随之消失,故其特点是阵发性绞痛。
吐(呕吐)——肠腔堵塞了,食物不能向肛门方向移动,自然又从口腔溢出。
胀(腹胀)——肠道阻塞使肠内容物堆积,肚子会膨胀。
闭——肛门停止放屁和排便。
04
肠梗阻有什么危害?会危及生命吗?
肠梗阻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指起病急、症状严重、需要尽快治疗的腹部疾病)之一。它可能带来以下的风险:
因为频繁呕吐导致体液丢失,身体缺水、电解质紊乱,严重时可导致休克。
如果是完全性肠梗阻,梗阻近端的肠管会迅速膨胀,肠腔内压力不断升高,肠壁变薄,到极限时可使肠壁的血液循环发生障碍,肠管最终因缺血坏死,也有的破溃穿孔(就像气球吹到极限会爆炸)。
在梗阻点以上扩张的肠腔内细菌数量显著增加,大量繁殖的细菌会产生多种强烈毒素,从而导致孩子严重感染和中毒。
如不及时发现及治疗,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危及生命的可能,因此及时识别危险信号,就非常重要。
05
孩子出现什么情况家长要警惕是肠梗阻呢?
假如孩子有肠梗阻,家长按压孩子的腹部,腹痛会加剧,所以孩子会拒绝按压肚子,甚至拒绝触摸。
因此如果孩子出现逐渐加重的阵发性腹痛,腹部不让按压或触碰,甚至呕吐物由食物残渣变为黄绿色胆汁,尤其是“痛吐胀闭”四大特征都有的时候,那就要警惕肠梗阻的情况,家长医院。
06
肠梗阻如何诊断与治疗?
诊断
诊断肠梗阻,除了典型的四大临床表现和腹部体征(医生可能会叩诊腹部和听诊肠鸣音),除此之外,最重要的辅助检查就是腹部X片。
治疗
根据病因,肠梗阻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和动力性肠梗阻。而不同类型的肠梗阻,治疗方法有很大的差异。
机械性肠梗阻:多数情况下,需要通过手术的方式才能解除梗阻(肠套叠除外,大部分的肠套叠可以通过空气或水灌肠进行非手术治疗[3])。
动力性肠梗阻:不用手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把一根管子从鼻子或口腔伸到胃或肠道里,吸出空气和液体,可减轻腹部肿胀)、静脉输液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等待肠蠕动恢复后,肠梗阻自然就疏通了。
07
肠梗阻能预防吗?
我们知道有部分肠梗阻是由异物或粪块堵塞、进食不当引起的。因此家长在生活中注意以下几方面,可降低孩子患肠梗阻的风险:
不给年幼的孩子提供花生、瓜子等带壳食物。
不要给孩子买玩具枪水弹等容易误吞误吸的玩具,如果要买,孩子在玩耍此类玩具时一定要有监护人在场。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暴饮暴食。
此外还有一个要注意的食物——柿子。柿子中的果胶、鞣酸等成分可与胃酸作用凝结成柿石。柿石进入肠道,可能形成肠梗阻。所以建议少吃或者不吃柿子,尤其是生柿子(因为鞣酸含量更高)[4]。
其他的肠梗阻则无法完全预防,家长要做到心中有根弦,如果孩子出现肠梗阻的典型四联症,医院,由医生鉴别和处理。
参考资料
1.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
2.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