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东记忆:苏北中学所在的“尾园”古昔曾是个乡里(澄海苏北中学许旭绵)
解放前一直到改革开放前,东陇村周边有四大荒埔,它们分别是昭彰埔、红肉埔、火焰埔、尾园埔。
(现在的昭彰埔一带)
昭彰埔。在现在东河市场一带,是古代处决犯人的地方,取“律法昭彰”的意义。20世纪70年代平坟,成为东陇村洲园,70年代东里公社组织锁溪,原来南北溪合成东陇河至狗舌尖(原东里造船厂)又分为义丰溪和头冲河,在狗舌尖位置筑一长堤,锁住头冲河,河床就变成了和昭彰埔连在一起的洲园。后来河床上建起东里镇政府和东河新村,这一带就称为溪底。而昭彰埔在年建成东里农贸市场,现在又成为东河肉菜市场,变成“招商埠”。
(现在的红肉埔)
红肉埔。红肉埔在古代有个雅称叫“平乐埔”,在现在东里法庭对面“正庭苑”住宅楼后面,现在仍有一整座老屋存在,这是红肉埔数百年来唯一的老屋,是南砂林氏在东陇经营鱼行的老板建的。民间传说,明朝时这里原本也是个乡里,后来全村人都当海盗,整村变成海盗的巢穴,传说这伙海盗明中期曾经劫皇姑船,皇帝震怒,派官兵前来剿除,从此沦为荒埔。
火焰埔。在现在南湖酒家至东陇村委会位置,以前也属于地势较高的荒埔,50年代农田平整,变成一般农田。火焰埔在上世纪80年代因开发南湖商住楼而消失。
(尾园埔)
尾园埔。就是现在整座苏北中学校园以及操场围墙外面的埔顶田园,一直到东陇大池边。年,苏北中学从樟林风伯庙迁到这里办学,尾园埔的三分之二成为苏北校园,剩下三分之一现在成为东陇村田园,仍保留古貌。东陇村上林始祖林明之公的墓茔,就在这三分之一的地方,至今保存完好。
(陈汰余先生,原名陈耀乾,-年,樟林塘西人,年与高绳芝等人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丁未黄冈起义,失败后避居暹罗,晚年回樟林开设私塾)
清末民初樟林名士陈汰余先生所著的《樟林乡土志略》记载:尾园,昔是小村落,与红肉埔接壤,明中叶后,红肉埔劫皇姑船,官兵来剿,因被波及,遂变成埔垅。原来位于红肉埔的妈祖宫“暗芒宫”,也因此而荒废,后迁建于樟东路顺天善堂隔壁。
关于“暗芒宫”得名的由来,与尾园这个乡里的消失,有着某种联系。清康熙二十七年(年)樟林东社人83岁的上林氏著《古迹大观》,讲述红肉埔妈祖宫“暗芒宫”的由来时,讲了海盗的故事:
当日王化未敷,沿海皆盗。红肉埔亦是盗窟。独一妇性甚贞洁,虽居盗窟而不为盗,率子业渔。该村屡犯劫案,官府派员侦缉,有伪作补箩者,见该村出补竹器,多遗芝麻器中,察其居民,原非业农,何多有此物。而近一船被劫,恰多载芝麻,则该村所劫无疑。官府遂派大军,乘贼人除夕必尽回家度年,一网打尽之。固此妇本属良善,王兵来剿,玉石岂有辨乎?可是心地光明,吉祥自为之呵护,古人之言果非妄语。此妇先于前日白昼遇一老姥,谓之曰:“妇,汝不日若见龟爬出门限,大祸即至。宜即刻逃出里外以避之,且必负我同走。切记”。言讫,转眼不见。知为神明下示,遂牢记心中。至除夕祭祀祖先,桌上有“鼠曲龟”不觉倾落在地上,拾之,更有跳出门外者。一时触动上日神明嘱语,必是宫中圣母。时已入夜,遂率其子收拾细软物件,同入宫中,背了圣母像,逃出里门。官已来围捕矣。母乃匿暗芒中,因得免祸。益感天后神恩,后遂于此建庙,故名“暗芒宫”。
(现在的尾园埔)
这些历史记载,说明尾园埔在明朝中叶以前,是个乡里,因为窝藏附近红肉埔的劫贼海寇,被官兵夷为平地。此后,逐渐荒疏而成为一处坟埔,到处生长着澄海人叫做“刺朥投”的野生剑麻。也成了狐狸、野猫、蛇类的乐园,听村老介绍,解放前曾有狼在这里出没。
因为是坟埔,所以尾园也经常被作为刑场,用于处决犯人。后来苏北中学迁到这里办学之后,很长时间没建围墙,其开放式操场仍然是东里公社各种政治运动和宣判大会的集会场所,后来还成为附近群众集中晨练的地方。
年,苏北中学的操场响起了最后的枪声。一名在当时称为十五乡(莲华镇)供销社盗窃杀人的犯罪分子在这里被枪决。当天苏北操场观看行刑的人很多,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笔者当年读小学,没有胆量去现场观看。一周后,在东河路老水厂门口的法制宣传栏,贴出了这次执行死刑的宣传图片。仔细观看了图片,大概记得罪犯是隆城人,在十五乡供销社盗窃公家物资,被看守物资的老人发现,就杀死了看管物资的老人,并把老人的尸体埋在供销社的白糖堆里。被抓获归案后,经过法定程序审判后终审裁定,被执行枪决。这是尾园历史上最后一次成为刑场。
年苏北中学于此建新校舍,年学校迁来,尾园才开始热闹起来。那个时代的苏北中学的老学生,都参加过平整校园及操场的劳动,挖掘了不少骨殖。苏北中学一位退休教师曾目睹年教师楼开挖地基时,还挖起了一具全副戴脚镣的骨骼。(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