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16日,患者家属热某带着母亲的嘱托,医院找到外三科医护人员,为她们送上锦旗,感谢医护人员将她母亲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患者家属送来锦旗患者米某,61岁,于年2月30日在木垒发病,CT提示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因当地医疗救治水平有限,医院救治,患者病情加重再次出血,紧急气管插管,考虑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因手术难度大风险大,医院诊治。
术前动脉瘤术后来我院后患者生命体征不稳,瞳孔光反射迟钝,与患者家属告知病情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外三科(援疆专家)曾志青、主任杨旭森带领卒中小组立即启动卒中绿色通道,给予急诊脑血管造影显示“右侧前交通动脉瘤”,与患者家属告知后,立即行“支架辅助下动脉瘤栓塞术”手术顺利转至外三科重症监护室进一步生命治疗。
因患者脑室出血铸型,给予脑室穿刺及脑室腹腔分流等并发症的处理。
脑室出血铸型脑室出血铸型为脑出血中重症类型,其出血量大,位置深,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其主要原因是积血造成脑脊液循环受阻,急性脑积水导致颅内压力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脑组织严重受压致脑深部结构损害,使病人短时间内死亡。另外,脑脊液中红细胞分解释放的毒性物质聚集可引起脑血管痉挛,从而造成脑缺血,且范围广、时间长,是造成脑室出血病人死亡及残疾的又一重要因素。所以,迅速清除脑室内血凝块从而疏通脑脊液循环通路,减轻脑积水和血肿刺激等引起的继发性损害至关重要。患者在院期间多次出现病情变化,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等症状,外三科多次邀请全院多学科专家会诊,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治疗期间,患者先后出现硬膜下血肿、脑积水,在外三科援疆专家、科室主任及全体医护人员多次进行抢救后,患者从神志昏迷转为模糊直至清楚,并于7月10日出院,患者恢复良好。
脑血管介入,第三条生命线!在生活中总会听到脑中风、脑血栓、脑梗死、脑出血等类似说法,这些都属于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病的传统治疗方法就是药物和外科手术,脑血管介入则被称为“第三条生命线”,它是一种新兴的微创技术,可以独立解决许多脑血管问题,又可以和传统的开放手术巧妙结合,使原来无法或难以治疗的疾病有了更多合理可靠的选择,从而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介入治疗
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因素之一。实际上,脑动脉瘤并不是我们常说的肿瘤,而是由于脑动脉壁先天性缺陷和血管腔内压力增高,在血流不断冲击的情况下,血管壁出现了气球状的隆起,因形似肿瘤,被称为动脉瘤。经股动脉穿刺,往动脉瘤内填入弹簧圈从而闭塞动脉瘤,达到防止出血的治疗效果。
2介入治疗
颈部及颅内动脉狭窄
颈部和颅内动脉血管狭窄,最主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包括颈内动脉狭窄、大脑中动脉狭窄、椎动脉狭窄或者基底动脉狭窄等,常见的后果便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就是通过股动脉将球囊送至狭窄部位,扩张球囊,再根据血管状况决定是否放置支架,即可将已呈现硬化、狭窄的动脉撑开,从而达到改善血流的治疗目的。3介入治疗
急诊取栓及溶栓
脑动脉急诊取栓术是近年来广泛使用的高精细操作的介入治疗技术,患者如取栓成功,实现血管再通,则会改善预后。脑血管栓塞取栓手术越早进行效果越好,目前国外学者推荐的取栓时间窗为发病后6-8小时,后循环可延长至24小时,但3小时内如能取栓,则效果更好。
4介入治疗
脑动静脉畸形
脑动静脉畸形指局部脑血管发育障碍引起的脑血管局部数量和结构异常,影响正常脑血流,是一种先天性局部脑血管发育异常,由扩张的、存在动静脉之间的杂乱血管积聚构成,是脑血管畸形的最常见类型。通过介入的方法进行栓塞治疗是治疗此种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脑血管介入,第三条生命线脑血管介入技术在不开刀暴露病灶的情况下,仅在皮肤上作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通过血管,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即可对局部病灶进行检查、治疗,是创伤最小的治疗方法。随着对脑血管疾病认识的深入和理念的更新,介入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普及,在脑血管病治疗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成为维系大脑健康当之无愧的“第三条生命线”!
(供稿:外三科木沙·阿不力米提)END制作:马刚责编:耿君卿
审核:王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