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水肿。水肿若发生于体腔内,则称之为积水,如心包积水、胸腔积水、腹腔积水、脑积水等。
一、水肿发生的原因
1.全身性水肿发生的原因
全身性水肿多见于心性水肿、肾性水肿以及肝性水肿,也见于营养不良和某些内分泌疾病。有的全身性水肿至今原因不明,称“特发性水肿”。
2.局部性水肿发生的原因
局部性水肿常见于器官组织的局部炎症,静脉阻塞及淋巴管阻塞等情况。
二、血管内外液体交换
正常情况下组织间液和血浆之间不断进行液体交换,使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保持动态平衡
1.组织液的生成
驱使血管内液体向外滤出的力量是有效流体静压;促使液体回流至毛细血管内的力量是有效胶体渗透压。有效流体静压减去有效胶体渗透压的值是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决定组织液的生成,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的生成略大于组织液的回流。
2.淋巴回流
组织液回流剩余的部分须经淋巴系统回流进入血液循环,淋巴管壁的通透性较高,蛋白质易通过。可把毛细血管漏出的蛋白质、细胞代谢产生的大分子物质回吸收入体循环。
三、水肿的发病机制
(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
1.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的常见原因是静脉压增高。
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取决于血浆白蛋白的含量。
3.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正常时,毛细血管只允许微量蛋白质滤出,当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时血浆蛋白从毛细血管和微静脉壁滤出。于是,毛细血管静脉端和微静脉内的胶体渗透压下降,组织间液的胶体渗透压上升,促使溶质及水分滤出。这类水肿液的特点是所含蛋白量较高。
4.淋巴回流受阻
这类水肿液的特点也是蛋白含量较高。
(一)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
1.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当肾小球滤过钠、水减少,在不伴有肾小管重吸收相应减少时,就会导致钠、水的潴留。
2.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
(1)心房钠尿肽分泌减少
如有效循环血量明显减少时,心房的牵张感受器兴奋性降低,致使ANP分泌减少,近曲小管对钠、水的重吸收增加。
(2)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
肾小球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正常时约有20%的肾血浆流量经肾小球滤过。
当肾血流量随有效循环血量的减少而下降时,出球小动脉收缩会比入球小动脉收缩更明显,肾小球滤过率相对增高,随而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
流入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其血浆胶体渗透压相应增高,同时由于血流量的减少,流体静压下降,导致近曲小管重吸收钠和水增加,使钠水潴留。
3.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加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受激素调节。
(1)醛固酮含量增高:醛固酮的分泌作用是促进远曲小管重吸收钠、进而引起钠水潴留。
(2)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ADH的作用是促进远曲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水的重吸收,是引起钠水潴留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水肿的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
(一)水肿的特点
1.水肿液的性状
水肿液含血浆的全部晶体成分,根据蛋白含量的不同分为漏出液和渗出液。渗出液蛋白质含量较高。
2.水肿的皮肤特点
皮下水肿是全身或躯体局部水肿的重要体征。当皮下组织有过多的液体积聚时,皮肤肿胀、弹性差、皱纹变浅,用手指按压时可能有凹陷,称为凹陷性水肿,又称为显性水肿。组织间隙中已有液体的积聚而无凹陷称为隐形水肿。其原因是分布在组织间隙中的胶体网状物对液体有强大的吸附能力和膨胀性。只有当液体的积聚超过胶体网状物的吸附能力时,用手指按压时才可能有凹陷。
3.全身性水肿的分布特点
最常见的全身性水肿是心性水肿、肾性水肿和肝性水肿。水肿出现的部位各不相同。心性水肿首先出现在低垂部位;肾性水肿先表现为眼睑或面部水肿;肝性水肿则以腹水为多见。
(二)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除炎性水肿具有稀释毒素、运送抗体等抗损伤作用外,其他水肿对机体都有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
1.细胞营养障碍
过量的液体在组织间隙中积聚,使细胞与毛细血管间的距离增大,增加了营养物质在细胞间弥散的距离。受皮质坚实的包膜限制的器宫和组织,急速发生重度水肿时,压迫微血管使营养血流减少,可致细胞发生严重的营养障碍。
2.水肿对器官组织功能活动的影响
脑水肿引起颅内压升高,甚至脑疝致死;喉头水肿可引起气道阻塞,严重者窒息死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