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脑积水原因
脑积水特征
外部性脑积水
脑积水治疗
脑积水手术
脑积水预后

我国ldquo蓝色粮仓rdquo

作者:翟璐,刘康,韩立民

01我国“蓝色粮仓”关联产业发展现状海洋捕捞业

1近海捕捞

海洋捕捞业作为“蓝色粮仓”建设的基础产业,为国民提供了大量优质的动物蛋白来源。近10年来,我国海洋捕捞产量在多重捕捞管控措施影响下止跌回暖,以1.75%的年均增速小幅稳定增长。年创历史新高,达.3万t(图1)。近海捕捞类别以鱼类和甲壳类为主,年分别占近海捕捞总产量的69.16%和18.04%;其次是头足类和贝类(图2)。头足类和鱼类保持相对高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速度均超过s2%;受到水产养殖产品的冲击,贝类和藻类产量明显下降。

从近海捕捞渔船数量看,渔船总量控制的过程较为艰难。由于减船和转产计划,我国捕捞渔船总量自年出现缓慢下降,但下降幅度微小。年全国海洋捕捞渔船总量仍保持在17.97万艘,渔业燃油补贴大幅减少的政策成效还有待观察。此外,我国海洋捕捞作业方式和生产结构不尽合理,拖网、张网和围网等破坏性价较强的作业方式仍然占据较大比例,年数量近6万艘,功率占据渔船总功率的82.05%。

2远洋渔业

我国远洋渔业的快速发展缓解了部分近海捕捞的压力。目前,我国远洋渔业规模已超过欧美等传统渔业强国,成为世界远洋渔业大国。年,农业部批准的远洋渔业企业达家,远洋渔船艘。远洋捕捞作业海域分布于西非、东南亚、南美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属经济区海域、公海及南极海域。年,全国远洋捕捞产量达创纪录的.2万t,运回国内市场.6万t,成为弥补我国近海捕捞缺口的优质水产品来源(图3)。

图1中国海洋捕捞产量年度变化(—年)

图2年全国近海海洋捕捞种类组成

图3中国远洋捕捞渔获物产量(—年)与捕捞渔船数量(—年)统计

海水养殖业

海水养殖业的发展状况决定了“蓝色粮仓”有效库存丰裕程度,是“蓝色粮仓”建设最关键的支撑产业。海水养殖业在我国“蓝色粮仓”建设中的经济贡献已经远高于海洋捕捞业。

年我国海水养殖产量增加到.16万t,全面超越海洋捕捞产量,成为我国海洋水产品生产的首要来源。我国海水养殖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以贝类、藻类为主,鱼类和甲壳类养殖并重,兼顾海参等海珍品养殖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养殖模式步入多品种混养模式[11]。但受到养殖空间、生态环境压力和养殖病虫害的影响,国内海水养殖增速急剧下降,年均增长率由—年的20.65%下降到—年的4.79%。

从空间分布看,国内海水养殖主要集中在近海和滩涂区域。近5年来,尽管海水养殖面积有所增长,但增幅很小,仅为1.56%,而产量增长较明显,年均增长率为6.23%。滩涂养殖受限于发展空间,近几年养殖面积呈下降态势,产量以年均2.25%的速度缓慢增长。由于近海养殖的海域趋于饱和,未来海水养殖空间趋向于离岸深水区发展(图4)。

图4不同养殖空间的养殖产量及面积年度变化(—年)

从养殖方式看,以贝类筏式和底播增殖,虾蟹、参鲍、鱼类池塘养殖及鱼类网箱养殖为主。网箱、工厂化养殖等现代化海水养殖方式快速发展,深水网箱、普通网箱养殖水体及产量均出现较大幅度增长。池塘、筏式、吊笼等传统养殖方式受到发展空间、养殖对象及生态环境保护压力的影响,养殖面积下降或持平,仅底播增殖面积出现较大幅度增长(图5)。

图5不同养殖方式产量及面积年度变化(—年)

海产品加工业

进入21世纪,我国海产品加工业进入多元化、快速发展阶段。从加工产品类别看,以冷冻产品为主,年总产量占海水加工产品总量的63%;其次为鱼糜与干腌制品,占总产量的15%。此外,还有鱼粉、鱼油、罐制品和其他类等加工产品,均占总产量的10%以下。

从增长趋势看,近10年我国海产品加工量总体上呈增长态势,海产品加工总量增幅为3.19%。其他类水产品加工量增速明显,年均增长率高达14.34%;罐制品、鱼油和冷冻产品也均保持较高的年均增长率;由于鳀鱼资源波动以及鱼粉厂整合,国内鱼粉成本上涨,且进口鱼粉竞争力加大,导致国产鱼粉产量自年后持续减少,年均增长率跌至-4.4%(图6)。

图6我国海产品增长趋势(—年)

从区域分布看,我国水产加工业集聚度较高。年,72.1%的加工企业、61.9%的水产品冷库和76.6%的海洋加工水产品产量集中分布在山东、辽宁、浙江、福建和广东5个沿海省份。从海水产品加工量方面来看,以山东优势最为明显,年为.28万t,占全国总量的38.72%,除了鱼糜与干腌制品和藻类落后于福建外,其他产品均位居全国第一位;其次为福建,年海产品加工量为.88万t,占全国总量的18.92%,居于全国第二位;江苏、广西、海南、河北、上海和天津的年海产品加工量均不超过万t。

海洋水产资源保育

水产资源保育是确保我国“蓝色粮仓”建设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自年以来,我国加大对渔业资源的保育与渔场修复投入,相继出台减船转产、网具管制、增殖放流、禁渔期/区、渔业保护区等多种有利于资源环境修复的政策措施。

海洋保护区建设取得进展。现我国已批准建立海洋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51个,各类海洋保护区余处,面积万hm2余,预计年占我国管辖海域总面积达到5%。海洋生态红线及禁渔措施深入实施。全国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已经基本完成生态红线划定方案,全国约30%的近岸海域纳入生态红线管控范围,保护对象达余种。我国伏季休渔范围已扩大到渤海、黄海、东海及12°N以北的南海(含北部湾)海域。年,农业部将四大海域禁渔期提前至5月1日,禁渔时间延长到3.5~4个月。增殖放流和海洋牧场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增殖放流工作范围遍布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放流种类包括对虾、梭子蟹和鲆鲽类等几十种海洋生物。自年以来,农业部积极支持地方开展海洋牧场建设。截至年5月,全国创建了两批42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共计人工鱼礁万m3余,礁区面积超过11万hm2,主要分布在山东、广东、辽宁和浙江沿海港湾与岛屿周边海域。

02我国“蓝色粮仓”关联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资源衰退状况严重

依赖资源开发利用的“蓝色粮仓”建设要建立在良好的资源保障基础之上,物种丰富度低的海洋生态系统更容易发生衰败。过高的捕捞压力造成的资源衰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资源数量显著减少。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种类持续减少。例如,黄海小黄鱼资源严重衰退,产量逐年下降,年降至历史最低水平,虽在90年代后有所恢复,但群体结构趋于简单化;鲆鲽类、褐牙鲆、半滑舌鳎、鳀、带鱼、鳕、鲱等经济鱼类产量不容乐观。

(2)资源结构变化显著。历史优势种群结构低龄化、小型化、低值化趋势显著,生物资源多样性指数持续降低。东海主要的历史优势种鲨、魟、鳐、鮸、大黄鱼、鳓等如今已很少见,带鱼、小黄鱼、绿鳍马面鲀等优势种内部结构已趋于个体变小、平均年龄缩短。

(3)渔业资源平均营养级降低。原有渔业资源结构被后来的次生群落或食物链更低一层的物种所替代,渔业资源的平均营养级不断降低。渤海捕捞渔获物平均营养级下降速度为0.01/a,主要是由海洋生态系统内部高营养级生物的衰退和低营养级生物量增加所引起的,反之加速了海洋捕捞业的衰败。

(4)衰退程度持续加深。衰退范围已扩大到我国四大海区,以黄渤海及东海资源状况最为严峻。经估算,东海渔业资源实际捕捞产量已远超预测可捕量;南海虽然是世界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最高的海区之一,但近年来同样面临资源衰退的困境,渔业资源密度锐减,相比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下降了半数以上。

2近海捕捞难以维持

总的来看,我国海洋捕捞量增长主要依赖庞大的捕捞船队和高昂的渔业资源恢复投入,近海过度捕捞压力仍未得到根本缓解。

巨大的捕捞投入威胁我国近海捕捞可持续发展。我国近海捕捞呈低速增长态势,捕捞能力过剩仍是制约近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因素。过去10年间,我国捕捞机动渔船数量虽然从21.1万艘减少到18万艘,但总功率却增加了15.1%。据估算,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年可捕量约为万~0万t,但目前已远超过国际认可的年可捕量。在巨大的捕捞投入下,近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仍存在巨大的风险以及不确定性。

我国现有的海洋捕捞作业方式和生产结构不尽合理。大部分渔民仍大量使用违规违法网具,如底拖网、围网和张网等破坏性较强和远小于规定的最小网目尺寸的网具等。虽然短期内,这类渔具的使用和违法捕捞行为增加了捕捞产量,但长期来看对渔业资源造成巨大损害,不利于我国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

3养殖环境问题突出

近20年来,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有效地弥补了国内市场需求缺口,但同时给我国近海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危机,出现了养殖水域污染以及饵料生物资源衰退的问题。

河口、海湾、滩涂湿地等重点养殖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全国有66%和10%的监测海域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的状态,表现为富营养化及底质有机物、病菌及重金属超标,主要由养殖污水、残饵、药物残留及排泄物造成。据估算,年我国黄、渤海沿岸的海水养殖排放污水中氮和磷含量分别为t和t,分别占该区域陆源排放总量的2.8%和5.3%,是造成局部海域海水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此外,养殖生物逃逸可能造成外来物种入侵,扰乱地方生态系统的种群结构。

海水养殖饵料对野生小杂鱼的需求所产生的生态影响不可忽视。我国是世界最大的水产养殖国,对于鱼粉的需求巨大。年消耗量约为万t,即约万t的自然饵料鱼类(鳀、沙丁鱼、鲱等)被消耗,还另有约万t的小杂鱼用于高端海水养殖。但对于养殖饵料鱼种种群评估的报道较少,已经评估的种类多处于过度捕捞状态。可见,海水养殖对近海饵料生物种群结构及群落多样性造成破坏,且尚未得到广泛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hjmgt4000788781.com/njsyh/113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