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激励的前提,
是你得先了解自己孩子是哪根葱
JenniferNacif,是一位教育专家,同时身为4个女孩的老母亲,她花了0年以上的时间,去研究“如何激励你的孩子“这个问题。
Jennifer曾登上TED,做过一场“正向激励孩子的秘诀”的演讲,结果这场演讲视频广受父母追捧,点击过万。
图源:TED
在演讲中,Jennifer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观众讲解了自己是如何针对4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女儿,采取了不同的激励方式,并发挥了效果。或许,从中我们就会发现激励孩子的秘诀。
Jennifer不仅有4个女儿,而且更令老母亲瑟瑟发抖的是,这4个孩子的性格迥异,各具个性,没一个是省油的灯,Jennifer经常要面临以一对四的可怕局面。
一次,Jennifer带着4个女儿,去参加友人孩子的生日派对。而当时这四个孩子的表现不可以说差,而是要说太差!
终于Jennifer受够了,她找到这4个小姑娘,开始了她教科书式的“正向激励”教育法!
图源:TED
首先,Jennifer决定“擒贼先擒王”,先找来了她的大女儿,唐娜。
Jennifer认为,唐娜的性格,就是个支配者,控制狂。
性格关键词:控制狂、执着、喜欢挑战、果断、脾气暴躁、直接了当
内在需求:结果导向、以自我为中心、解决问题、责任感、效率、急切
无法容忍:冒险去做无把握的事,被挑战、被剥夺权力。
图源:TED
Jennifer还模拟了女儿唐娜的内心独白:
“嗨,我是一个控制狂,我知道你们怎么想,但我无所谓。我的意志力极强。我总要得到我想要的,我不是请求,而是命令。我喜欢永远正确的感觉。做对了比做得开心要重要多了!”
“胜利与控制,这两点都很重要。如果你只能记住一个词,那记着这句:我要权力。我喜欢强大的感觉。”
图源:TED
面对控制欲极强的“权力型”的女儿,Jennifer意识到,如果只是简单粗暴地对她下达命令,非但没用,还会引起唐纳的强烈反弹,硬生生地就和你杠上了!
于是,Jennifer只是用平静的语气,询问的态度,和唐娜说:
“唐娜,我想拜托你帮个忙。你看,你的姐妹们总是听你的。所以我需要你的帮助。我知道我要你做的这些太难,毕竟这些事,通常都是成年人才能做到的。但我希望你也能做到。你能帮我在你的姐妹面前树立一个榜样吗?你能做到吗?”
这样的”求助“,简直就是唐娜梦寐以求的!她可以感受到被需要,感受到自己的权威和力量,可以在妈妈和姐妹面前,做正确的事,树立自己的榜样威信!
于是,妈妈成功拿下了第一个。
图源:TED
放倒了老大后,接着Jennifer喊来了二女儿,莎莉。
活泼热情的莎莉,有着和唐娜截然不同的性格,针对她,Jennifer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激励方式。
Jennifer判定莎莉是个“社交型”的孩子。
她的性格关键词是:情绪化、乐观、有感召力、想象力丰富、开放友好、健谈、信任他人、热情大方、不够专注、做事无条理、喜欢潮流。
图源:TED
莎莉的内心独白戏是:
“我喜欢有趣的东西,喜欢做让人开心的事儿。我喜欢和人沟通,说话和了解他们。我们的关键词是:沟通与乐趣。”
图源:TED
既然知道了莎莉的激励动力是“沟通、乐趣、交友、助人”,于是Jennifer就对莎莉这样说:
“看看这些树,你不觉得那里很适合捉迷藏吗?你可以组织一场很有趣的捉迷藏游戏。”
果然,莎莉压根无法拒绝妈妈的这个”提议“!
于是,对症下药的妈妈又有效地解决了第二个孩子。
图源:TED
接下来,是“安全型”性格的三女儿,瓦伦蒂娜。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瓦伦蒂娜”型的孩子其实很常见。
她们热爱和平,努力着想让每个人都满意,平和但脆弱,往往迷失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中。善良,却让人心疼。
面对这种“安全型”的和平主义为上的孩子,如果施加过多的压力和指责,只会让他们在自责,和对自己能力的失望中左右为难。
“安全性”孩子的性格关键词:仁慈、安稳、平静、有耐心、和蔼可亲、循规蹈矩、善解人意、不善流露、自恃、被动。
图源:TED
三女儿瓦伦蒂娜的内心独白是:
“我很喜欢帮助别人,也喜欢安定和我的家人。我不喜欢压力,更讨厌竞争。一竞争我就特别紧张。我的最大动力是什么?和谐、安全、和善、赞同和帮助他人。”
“我的关键词:安全。如果我觉得安全,我可以这样到天荒地老。但如果我觉得受到威胁了,我什么也不做。我甚至可能会僵掉。”
图源:TED
所以,妈妈应该跟这样的孩子说些什么呢?
Jennifer靠近瓦伦蒂娜,用充满爱意和关心的语调对她说:
“我知道你想让你的姐妹们高兴,我懂。我也知道你不愿意惹妈妈不高兴。但你要记住,生活不是取悦他人。我相信你心底清楚这样做不对。相信你自己的心,而不是盲从于除你以外的其他人。不管发生什么,我永远在这里也永远爱你。”
听到妈妈这样说,瓦伦提娜如释重负。妈妈的信任和爱,把她从内心的纠结里拉了出来。妈妈退后一步,给她让出的空间,能让她能明白,自己到底应该做出什么决定。
Jennifer没有下达任何的指令,却让瓦伦蒂娜转身离开,决定去好好“规劝”一下她闹腾的姐妹们。
图源:TED
接着,只剩下最后一个孩子了——“清晰型”性格的安娜。
“清晰”型的孩子,简直是老母亲口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她们遵循秩序,乐于听令,无须你多言,凡事都能自己处理得井井有条,所以,在所有姑娘们中,安娜是表现最好的那个。
“清晰”型的性格关键词:完美主义者、善于分析、自制力、成熟、坚持不懈、循规蹈矩、高标准、独立、谦恭、小心翼翼、固执己见、自以为是。
图源:TED
Jennifer模拟安娜的内心独白是:
“我是一个非常可靠的孩子。自从我出生起,我就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问题是,有时我们也需要减负。因为我们肩上的责任太重,太多。我们总会有胃病。我们就是太善解人意了。”
“所以我们的动力是:秩序、结构和智力挑战。关键词是清晰。”
图源:TED
所以,这样的孩子,虽然可靠,但却不能把重担不经拆解,就丢在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给分析型的孩子,一些明确的指示。一步步的详细指导:关于如何能达成结果,或者做得更好。
就这样,通过针对不同类型的孩子对症下药,Jennifer完美”搞定“了她的四个女儿,也向我们展示了何为正确的”正向激励“。
看完这场演讲,让艾老师不禁感慨:是啊!每个人生来都个性迥异,喜欢的和厌恶的都不一样。如果我们连孩子的性格都不了解,又拿什么去激发孩子的内心呢,又何谈什么“正向激励”呢?
同样一句激励的话,我们常常看着对别人家的娃说着有用,就迫切地照搬用到自家娃身上,以为秉承着好好沟通的态度,一味地说着鼓励的话,孩子就有可能会被激发,会去做出改变——这真的是对“正向激励”非常大的误解。
“正向激励”的基础,是我们都要先去好好了解孩子的性格。在开口和孩子谈话之前,先好好想一想,那个能激发孩子内心动力的点到底是什么?是权力吗,是安全吗,还是沟通与乐趣?
但不管它是什么,总之,希望大家能明白一点:比起一味地去鼓励孩子,更重要的是能站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去对他说正确的话——这才是“正向激励”的本质,也是我们在教育中,再焦虑也不能颠倒的顺序。
图源:pixels
寻找不到正确的方向
正向激励,只会越激越负向
艾老师看到过不少妈妈,在陪伴教育孩子成长的路上,真的是花了极大的耐心,给予了孩子非常多的鼓励的支持,极少有发脾气情绪失控的时候,对孩子永远是充满期待的语气和温柔的目光。
有些孩子,也的确在父母长期坚持的鼓励下成才了。但也有不少孩子,却活得似乎越来越有股”自我放弃“的意味,无论父母再怎么用心良苦地教导都不起作用,反而越来越消沉、叛逆,反倒不如小时候那样阳光活泼了。
一样是付出耐心的父母,一样是用温柔而坚定地语气鼓励孩子的教育方式,但教出这两种孩子的结果,比例几乎是一半一半。
问题出在哪呢?为什么我们给出的善意和鼓励,孩子就接收不到呢?
图源:pixels
《追风筝的人》里有一句话:“孩子不是图画练习册,你不能光顾着要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
这句话的意思,大家都懂。但实际上,我们却依然会不自觉地对孩子寄予各种希望:希望他性格开朗,友善合群,希望他不惧挑战,勇往直前,希望他学业有成,找到理想的工作和人生方向。
而这些希望,常常被披上关爱的外衣,由父母们通过温柔的口吻、上进的语言,传达给孩子,让孩子对这种鼓励,无法拒绝,没有力量说不。
在央视播出的《零零后》纪录片里,曾讲述过一个叫于锡坤的孩子,和他妈妈相爱相杀的故事。
锡坤的妈妈想成为一个完美的妈妈,她诚恳地面对镜头说:“如果要给自己打分,我不知道我是否能及格,但我是一个很努力的妈妈,我是真的带着一颗爱心来做妈妈。”
但是,她所谓对孩子的爱,却没能把孩子真正地接纳进来,只是不断地推动孩子,去成为她理想中的“那个样子”。
锡坤热爱科学,说起科学实验两眼放光。让屏幕前的艾老师觉得,这多好啊!那么小年纪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又很专注,这是多少老母亲盼也盼不来的好孩子啊。
结果镜头转给了锡坤妈妈,她满怀心事地说:“支持,但是……”她担心成为科学家的锡坤会缺少点生活情趣,远离人群会让他的人生不够幸福。
于是她温柔地劝说锡坤参加小记者班,去锻炼一下语言表达能力。锡坤显然在语言上并不擅长,他在语言课上备受挫败。同期上课的好朋友已经升入了更高级的班,他还没有什么进步。
后来锡坤又迷上了变魔术,这是一个可以鼓励他更融入人群的好机会。但妈妈同样思虑沉重,她告诉锡坤:“魔术很好,我很支持,但……养不了家。”
图源:《零零后》
于是她又温柔而又坚定不移地给孩子泼着冷水:“你不行,你应该……这不好,最好……。”
渐渐地,锡坤眼里的光芒越来越少。结果也与妈妈的愿望相反,无论妈妈再怎么鼓励,他都越来越不愿意去参加集体活动了。
还是为了让孩子更多接触同龄人,妈妈又给锡坤报了一个夏令营。别的孩子在夏令营里都充满热情,表现积极。但锡坤却称病回到房间,把头埋在了枕头里。
夏令营快结束的时候,原本准备好要上台表演魔术的锡坤,突然反悔了。妈妈心急火燎地赶到营地,一次一次温柔地鼓励儿子“要勇敢地展示自己”,不断给接近崩溃边缘的锡坤施压。
图源:《零零后》
最后,双方都很沮丧。妈妈用尽全力想给孩子积极的鼓励,却不是孩子要去争取的的结果;孩子满怀憧憬地表达自己的需要,却一次次被妈妈拒之门外。
这个故事,让艾老师看得很心疼。既心疼孩子,也心疼妈妈。相比那些粗暴地把孩子送进辅导班,不听话就动辄打骂的家长,锡坤的妈妈,还是付出了极大耐心的,也从不对孩子发脾气。
但是,她不遗余力想要激励孩子努力去达到的“理想国”,却压根不是孩子想要的“彼岸”啊!
锡坤性格内向沉静,喜欢专注地一个人做科学实验,可妈妈硬要鼓励他去多表达自己。锡坤不喜欢群体活动,可妈妈却仍然一厢情愿地鼓励他去多交朋友。
这完全就是漠视了孩子本身的性格特征,错误地高估了孩子的能力啊!就好比你让硬要一条鱼学会爬树,鼓励它努力点,再努力点……可最后鱼学不会爬树,而且一定会渴死。
用错了方向的激励,换来的只可能是变得越来越“糟糕”的孩子。
我们需要做的,不是盲目地给孩子激励,而是帮助他发现自己身上独有的光芒。哪怕他是英文、数学不好,就只爱音乐和画画,但是每一天睁眼起床能想要有超越昨日的内驱动力,就是进步,就是属于他自己的前进方向。
当孩子找到正确的跑道,当父母和孩子是站在同一条轨迹上的时候,我们给出的激励才是真正正向的,孩子才会真心地接纳,激励也能切切实实地发挥出作用。
图源:shailajav.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