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呕吐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病症之一,若处理不及时或不当将呕吐物吸入,可引发吸入性肺炎,反复呕吐易导致水、电解质紊乱,长期呕吐导致营养不良和维生素缺乏,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严重呕吐可导致新生儿窒息,甚至引起死亡。所以做好新生儿呕吐的观察和护理,尽量减少呕吐引起的并发症和协助医生诊断都是非常重要的。
新生儿比儿童更容易发生呕吐,引起新生儿呕吐的常见原因和临床表现与其他年龄组小儿有所不同,主要与新生儿的特点有关:
①新生儿食管较松驰,胃容量小,呈水平位,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而贲门括约肌发育差,肠道蠕动的神经调节功能较差,腹腔压力较高等,均为新生儿容易出现呕吐的解剖生理原因;
②胚胎时期各脏器分化和发育的异常,尤其是前、中、后肠的异常,容易造成消化道的畸形,使摄入的食物或消化道分泌物不能顺利通过肠道,逆行从口腔排出,形成呕吐;
③胎儿出生时的刺激,如吞咽了大量的羊水、血液、以及出生后内外环境的急剧变化,也容易诱发新生儿呕吐;
④新生儿呕吐中枢发育不完善,容易受全身炎症或代谢障碍产生的毒素刺激引起呕吐。
一、临床常见的呕吐种类及原因
(一)与内科疾病有关的呕吐
1、喂养不当
主要是由于喂乳次数过于频繁、喂乳量过多,乳方多变或浓度不适当;乳头过大、内陷,乳头下陷或乳头孔正对着小儿咽喉、大量吞入空气;牛乳太热或太凉;喂乳后即平卧或过多、过早地翻动小儿。不是每次喂乳后均吐,吐量也不定,呕吐物为乳汁或乳凝块。
改进方法即可防止呕吐。
2、咽下综合征
主要是由于胎儿在分娩过程中吸入羊水量过多或吞入被胎粪污染或已被感染的羊水、或含较多母血的羊水刺激新生儿的胃粘膜,导致胃酸及粘液分泌亢进引起。表现为生后未进食即吐,呕吐物多为泡沫样粘液或咖啡色样液体,有时带绿色。
多于生后1-2天内将吞入液体吐净后呕吐即停止,呕吐重者可用1%碳酸氢钠溶液或生理盐水洗胃,洗1-2次后,呕吐即可停止。
3、胃出血
新生儿出血症、应激性溃疡等引起的胃出血均可引起呕吐,呕吐物为鲜红色血液,
治疗用维生素K1、止血剂、抗酸及抑酸药等。
4、胃食管反流(GER)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
生理性胃食管反流又称溢乳,主要是由于新生儿食管下端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或神经肌肉协调功能差而引起。大多数于喂乳后即有1-2口乳汁反流入口腔及口角边,少数于喂乳后稍久因改变体位而引起溢乳,一般情况良好,不影响生长发育。
一般不需处理,随着年龄的增长于生后6个月内消失。
5、贲门失驰缓
呈间歇性吞咽困难,喂乳后即有乳汁溢出,体检时腹部无阳性体征,钡餐透视下贲门口狭窄,而食管扩张。
可试用阿托品(1:)等抗胆碱能药物治疗,症状随年龄增长而逐渐缓解。
6、幽门痉挛
多于生后一周内发病,呕吐是喷射性,因幽门括约肌并非持续性痉挛,故呕吐呈间歇性,并非每次喂乳后均有呕吐,呕吐物为乳汁偶有少量乳凝块,无胆汁,胃型及胃蠕动波及少见,触不到痉挛的幽门,对全身营养影响较小,用阿托品治疗有效。
7、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主要由新生儿窒息、肠道感染、喂养不当、血液粘稠度增高、再灌流损失等因素引起。常以腹胀、胃潴留为胃首发症状,随即出现呕吐、腹泻、血便等,呕吐物常带胆汁或咖啡样物,多数患儿发展病情较快,可有精神萎靡、反应差、体温不升、黄疸、休克等。
治疗一般予禁食、抗感染及营养支持等内科冶疗后可痊愈。如发生气腹、腹膜炎及经内科治疗继续恶化者应予手术治疗。
8、口炎
(1)鹅口疮系真菌感染,表现为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乳凝块样物,较严重的鹅口疮如累及到咽后壁、食管、气管等处,可引起呕吐。治疗用制霉菌素涂口腔或口服制霉菌素。
(2)疱疹性口炎系HSV感染所致,表现为高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或成蔟的小水疱。主要是抗病毒治疗(阿昔洛韦)
(3)溃疡性口炎系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所致。表现为口腔黏膜大小不等,界限清楚的糜烂面或溃疡。主要是加强以3%过氧化氢清洁口腔,同时全身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9、胎粪性便秘
正常新生儿绝大多数在生后24小时内排胎便,若生后数日内不排胎便或排便量过少,则可出现腹胀呕吐。呕吐物呈褐绿色或褐黄色粪便状物,腹壁见肠型及蠕动波,并可触及干硬的粪块。
予生理盐水灌肠或甘油刺激使粘稠粪胎粪排出后,上述现象即消失。
10、新生儿便秘
某些新生儿常3-5天或更长时间排便一次,甚至须用甘油通便后才能排出,可有腹胀及呕吐,通便后症状即消失,隔3-5日又出现,肛门指诊无直肠内括约肌痉挛感,多于满月后自行缓解。
11、肠道外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脐炎、败血症、脑膜炎、泌尿道感染等均可引起呕吐,呕吐轻重不等,呕吐物不含胆汁,感染被控制后呕吐即消失。
12、颅内压升高
除脑膜炎外,常见有颅内出血、颅内血肿、缺氧缺血性脑病所致颅内压升高。呕吐呈喷射性,多为乳汁或乳凝块,无胆汁。体检时可常有前囟紧张。
予止血、降颅压、控制惊厥、治疗预防和处理脑积水等治疗。
(二)与外科疾病有关的呕吐
1、食管闭锁及食管气管瘘
常于生后第一次喂乳时就出现乳汁反溢并出现突然发绀、呼吸困难、窒息及肺内湿性啰音等。以后每次喂奶时均有类似现象,且逐渐加重。很多患儿是在吸入性医院就诊时才发现,手术治疗存活率较低。
2、肥厚性幽门狭窄
呕吐多于生后第二周左右,较幽门痉挛晚,呈进行性加重,伴脱水营养不良。呕吐物为乳汁或乳凝块,呈酸臭味,不含胆汁,每次喂乳后不久或喂乳过程中即吐,量多。随着呕吐加重,可见明显的胃型及胃蠕动波,空腹体检时可在右上腹部触及枣核大小较硬的肿块。
发现较早无并发症者手术治疗较简单,效果较好。
3、胃扭转
新生儿胃的韧带松驰呈水平位,易发生胃扭转而呕吐,多于生后24小时后出现。呕吐物为乳汗或乳凝块,不含胆汁,吐后食欲好。体检时腹部无阳性体征。
可用体位治疗(上半身抬高45度并向右侧卧)或加用米粉等增稠奶糊喂养,一般于生后3-4个月可自愈,症状重影响发育者行胃固定术。
4、肠旋转不良
常于出后3-5天开始呕吐,每次喂乳后不久即吐。呕吐物含大量胆汁,曾有正常胎便排出,症状时轻时重呈间歇性反复发作。需手术治疗。
5、肠闭锁
生后有持续性呕吐。呕吐物含胆汁或呈粪便样,腹胀明显,无胎粪排出或仅排少量绿色胶胨样便。
早期诊断且闭锁位置较高者,手术治疗预后较好,诊断较晚且闭锁位置较低者病死率极高。
6、先天性巨结肠
生后胎粪多于24小时后排出,于2-6天内出现呕吐。呕吐物含胆汁或胎粪样,并伴有腹胀,肠鸣音亢进等,经盐水灌肠后排出大量气体及胎便后缓解,数日后又出现呕吐、腹胀、便秘。肛门指诊可觉出直肠内括约肌痉挛和直肠壶腹部的空虚感,反复发作。
确诊后予手术根治手术
7、肛门直肠闭锁及狭窄
多数患儿生后体检时发现无肛门或仅有一痕迹,无胎粪排出。多数早期发现,低位性闭锁者手术较简单,预后较好,高位性或合并瘘管者手术较复杂且预后较前者差。
二、新生儿呕吐的观察
1、对呕吐时间、次数和性状的观察
出生后1周内呕吐为功能性,先天性多见,1周后出现呕吐,系感染所致。应密切观察呕吐的次数、性质及量,观察呕吐的类型如属于溢乳,无压力呕吐,喷射性呕吐,频繁呕吐,间隙性呕吐。
2、喂养与排便的观察
注意患儿每次奶量,吸吮是否有力及胎粪排出情况,有无腹胀及腹部有无肠型波动。
3、患儿的反应情况
要注意宝宝的哭声响亮或微弱,有无颅压增高的体征如前囟饱满,注意患儿的体温、尿量及是否有脱水情况。
三、护理方面
母乳喂养的宝宝,每次哺乳前用温开水擦洗乳头,并以四指托起乳房,拇指置于乳头上乳晕处,减慢乳汁的流出;人工喂养的妈妈每次哺乳前,用开水泡洗奶具,奶液充满奶头后再哺乳,乳头孔不要过大。哺乳后直立抱起宝宝并拍背,使吞咽的空气排出,哺乳后不宜短时间内抬起下肢更换尿布。
体位可采取头高脚低斜坡右侧卧位,呕吐时可暂给俯卧,脸朝下轻拍背,利于呕吐物流出,吐后侧卧,防止吸入性肺炎。
呕吐物可用棉签蘸出或用包有消毒纱布的手帕伸入口内轻轻揩净。
用温热水将口角、颈下、耳后奶汁清洗干净,新生儿皮肤柔嫩,角质层薄,皮肤障壁功能差,口水、奶汁均能引起发红、溃烂,内衣和包被应柔软,并应随时更换,同时应注意保暖。
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
正确认识幼儿急疹
新生儿常见问题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