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脑积水原因
脑积水特征
外部性脑积水
脑积水治疗
脑积水手术
脑积水预后

十枣汤用法秘典

彭洋挂号多少钱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728/9241907.html

十枣汤攻逐水饮,大戟甘遂与芫花,          悬饮水肿胸胁痛,大枣煎汤送服佳。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上三味,等分,分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1.5~1.8g),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1、怎样制作与煎煮十枣汤?答:张仲景设十枣汤用法,先将大戟、甘遂、芫花研为细散状,或制为片剂,或制为胶囊剂,或制为水丸,并以大枣煎汤送服方药。2、在什么时间服用十枣汤最好?答:服用十枣汤,因方药作用既能通利大便,又能通利小便,并且治病作用迅速峻猛,所以服用十枣汤的最佳时间应在平旦即早上服。假如在下午服用十枣汤,则会引起夜间频频解大便、小便,则不利于病人正常休息。3、为何十枣汤没有煎煮大戟芫花甘遂?答:运用十枣汤主治病证,若以水煎煮大戟、甘遂、芫花,则会引起方药毒性增强而疗效减弱;若将大戟、甘遂、芫花研为散剂,或制为片剂、或制为胶囊,则能减弱方药毒性而提高疗效,所以服用十枣汤,大戟、甘遂、芫花最好作为散剂服用。4、怎样认识十枣汤中大戟芫花甘遂作用?答:认识与理解十枣汤方药组成,大戟逐水偏于泻脏腑之水饮,甘遂逐水偏于泻经隧之水饮,芫花逐水偏于泻胸胁脘腹之水饮。方药相互作用,则能攻逐全身各部水饮内结实证。5、怎样理解十枣汤中大枣作用?答:十枣汤中大枣用量虽大,但方药主治病证则不是以补虚为主,而是以泻实为主。再则,大戟、甘遂、芫花用量虽小,但作用显著且有毒性,所以选用大枣10枚煎汤送服药散,既能增强药散治病作用,又能减弱药散毒性,更能使峻药缓攻而不伤正。6、怎样因人服用十枣汤药量?答:张仲景设十枣汤明确指出“强人”(形体比较强壮之人)与“羸人”(形体消瘦之人)服用药量不能相同,即“强人服一钱匕(1.5~1.8g),羸人服半钱(0.7~0.9g)。”提示治病用药必须因人而确定用量,以此才能取得最佳治疗效果而不出现不良反应。再则,认识与理解张仲景论“羸人”含义,并非是虚弱之人,而是专指形体消瘦之人。若是正气虚弱之人,则是不能服用十枣汤。7、能否1日2次服用十枣汤?答:运用十枣汤,只能在早上服药而不能在下午用药,更不能1日2次服药。若在下午用药,在夜间则会引起大便及小便次数增多而影响正常休息;若1日2次服药则会引起药物蓄积中毒;若运用十枣汤在当日未能取得治疗效果,可于次日适当加大服药用量。8、服用十枣汤有何注意事项?答:因十枣汤方药治病作用峻猛而易戕伐脾胃之气,所以服用十枣汤,必须重视药后饮食调护,以此才能既增强治疗作用,又兼顾脾胃之气。如张仲景曰“糜粥自养”。9、怎样理解与运用十枣汤主治病证?答:十枣汤既是主治悬饮证的重要基础方,又是主治水结证的基本代表方。辨治疾病只要审明病变证机是正气不虚,邪气盛实,均可选用十枣汤;若病证表现以正气虚弱为主,则不能用十枣汤。10、怎样扩大运用十枣汤主治范围?答:根据十枣汤方药组成及作用特点,所以运用十枣汤主治不能局限于悬饮证,只要病变证机是水气内结,正气不虚,病证既急又重,均可选用十枣汤。11、怎样认识与理解痰、饮、水病变证机?答:认识与理解痰、饮、水病变证机,因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要点是病变部位与病证表现不尽相同,而内在联系则是病变证机没有明显区别。如病变部位在肺、在肠、在胃为痰,而在胸胁为饮,在脾胃、在肾、在膀胱为水气。再则,辨治痰、饮、水气病证尽管不尽相同,但只要合理运用十枣汤,既能主治痰证,又能主治饮证,更能主治水气证,所以运用十枣汤主治不能局限于某1方面。12、怎样理解十枣汤主治悬饮证与“至一百日或一岁”之间的关系?答:认识与理解十枣汤主治与“至一百日或一岁”之间的辨证重点有二:①悬饮证的病变证机与病证表现既复杂又顽固,病程又比较久;②辨治悬饮证,必须坚持服用方药,且不可半途而废,否则前功尽弃。13、怎样扩大十枣汤主治范围?答:结合应用十枣汤治病体会,如形体肥胖而病变证机是痰湿蕴结,浊气壅滞,以法选用十枣汤,则能达到减肥作用。制作与服用方法:先将大戟、甘遂、芫花研为细散状,每次服用0.2g,最大用量不能超过0.5g,用大枣煎汤送服。每日服1次,1个月为1个疗程,2个疗程见效,可服用4~6个疗程。

十枣汤的用法------《胡希恕讲伤寒论》第条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蛰蛰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这段可不好讲了,一般注家都搞错了,他这个病呀,开始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这说的什么呢?这说的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翻到32条葛根汤都知道了。太阳阳明合病,必下利,若呕者,加半夏汤主之。他怎么搁个太阳中风呢?

这就是古人以方药立证,就给证归一个立字而已,你看葛根汤这个药,他是桂枝汤为基础,桂枝汤加麻黄、葛根,这么一个药,桂枝汤治中风啊,所以古人也叫中风,他和大青龙汤一样,大青龙汤也有桂枝的关系,那个都包括桂枝去芍药汤,他也叫太阳中风,可是他没有中风证候,脉紧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葛根汤也是,你看葛根汤恶风两个字,古人的意思中风就怕风啦?

其实这是存在问题的,但我们这一点要知道,在临床上,葛根汤这个药啊,他恶寒甚都恶风,大青龙汤也是,所以我们在临床上遇到表证啊,恶寒特别厉害,同时发烧,这个不是葛根汤证就是大青龙汤证,这两个方剂也好辨别了,葛根汤证是项背强几几厉害,大青龙汤证是烦躁的厉害,他得有热,热较里突出,这得思考,大量的思考,那么古人说中风也有道理,他是有这个桂枝证气上冲的厉害,葛根汤就是由于气上冲啊,体液不向下走,处于上边所以项背特别强,这个项背强达到高度就要抽了,就因为气上冲的关系,所以就用桂枝,由于这个征候里包含着桂枝证,所以古人管葛根汤叫太阳中风,那么这个病应该是这样的,你们看下葛根汤,应该是太阳中风,头痛发热恶寒这个病,同时呢有下利或呕逆,这是说表证这一方面,同时还有下边这些东西,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啊

在《金匮要略》里头是指悬饮了,这个饮积与胁谓之悬,胁的一侧,我们现在严重的心膜炎哪等等,类似这类的病,他还两种病,这个悬饮须攻,但是他有葛根加半夏汤证,这个头痛发热恶寒,脉浮又呕吐又下利,同时有这个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这个悬饮内痛的征候,这个应该先解表,所以他说表解者乃可攻之,乃可攻之指的下边说的,并不是指下利呕逆呦,下利呕逆用十枣汤那可不行你看这文章,错语的厉害,很不好懂,他本来是十枣汤证,同时又有葛根加半夏汤证。所以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这是葛根加半夏汤证。那么必须表解乃可攻之,表解用什么,旧用葛根,葛根加半夏。

所以底下这一套,都是吃完这个药之后啦,其人蛰蛰汗出,发作有时,头痛,这十枣汤也有头痛啊,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那这个时候他不是下利呕逆啦,是干呕短气,没有下利呕逆了,是吃过葛根加半夏(汤),下利呕逆随着表证全解了,只是干呕短气,他为什么感到短气?有水饮在里头啊,要短气没有水饮他也干呕但是他不象下利呕逆那个样子,所以底下说汗出不恶寒,可见以前是恶寒,由于蛰蛰汗出他就不恶寒了那么这个时候,他底下说表解里未和,这是表没有了,只是里未和呀,十枣汤主之。

有很多注家都这么给讲的,说有发烧怕冷,要吃解表的药,表解了,又有下利呕逆,这都搁里头了,就用十枣汤。这个用十枣汤的药相当厉害呀,泻下相当凶,下利呕逆能吃这个药吗?没有这个事.这一段你们看看注家那本可以参考一下。这个匀两头看,一个是发汗以前,吃葛根加半夏以前,他有下利呕逆头痛,发热恶寒,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那么经过服葛根加半夏之后,没有下利呕逆,发热恶寒,这都没有了,只是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这是吃完葛根加半夏的证候了,根据这个来说,这是表解里未和也,应该用十枣汤。

那么这三个药啊,芫花、甘遂、大戟,这都是下水的毒药,这都有毒,所以用量都特别的轻,泻下相当的重,我们看看方后注的说法。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就是壮实的人可以给到一钱匕,这个匕是古人盛药的器皿,就像现在小勺似的,古人的一钱就是现在的三分了,强人吃这些,羸人服半钱,瘦弱的人吃半钱,半钱那很少了,一分半,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泻的少而病还不去,明日更服,一天不要连续吃这个药,这个毒药,但他也毒不死人哪,加半钱。明天吃的药量稍稍加一点,吃一钱的吃一钱半,吃半钱的增加到一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快下利,这个药我用过,下利非常的凶,这时候停药,糜粥自养,这么凶的药能治呕吐下利吗?

不能。这三个药啊,芫花、甘遂、大戟这三个药差不多,都是下水的药,那么搁上大枣,这个妙不可言,大枣这个药,古人方子中用猛峻的药都用甘药调和,都用甜药,甜能补脾呀,就是安胃,你不顾正不行啊,胃不都给治坏了吗,所以胃不能给治坏,他为什么不要甘草而用大枣啊,大枣这个药,甜药之中能利小便,能去水,既能顾正而制这个毒药,同时也能去水,可是这个枣得多用,药只是用几分(按现在说),就搁上十个肥大枣,药如果多用大枣也得多用,所以这个方子我常用,他不但治悬饮这类病,凡是胸水都能治,甚至有时也用来治腹水,真正的实证的腹水也可以用

但不要这么用,.我用这个大枣最少用半斤,有时我用一斤,这大枣先煮他,煮得没魂似的,把披和核挑出来不要,只是汤和枣肉都在里头,我用汤剂不用这个粉剂,这几个药芫花、甘遂、大戟,我都用二钱到三钱,用的好象挺重的,其实没多大关系,你要这么大量的枣,把这么几味药搁到枣汤里煮,要大沙锅,要一斤得用大沙锅,搁里头煮,煮一个差不多,把药捞出来,就喝这个枣汤,吃枣肉,让他少吃,一下子吃多少?那得泻的不得了,一会吃一点,稍稍的下了,那就暂停,我这么治好很多人,尤其胸水,相当保险,你们可以这么用,心里没底搁二钱也行啊,不过这枣必须得搁,没枣可不行,我就根据这个来用这个汤剂的,在胸水、腹水我都用.必须得加小心,所以古人在这上头是特殊注意的。

芫花

1眩晕——闫云科医案

闫某,女,42岁。常相遇于街衢,见其体胖面腴,颇为康健。两月来,自觉腹中有气阵阵上冲,冲则眩晕、呕吐、耳鸣。某医院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征,杂治不愈,于年5月17日来诊。谓眩晕时如立舟车,感觉天旋地转,房摇屋晃,眼前发黑,甚则仆倒于地。耳内如有蝉居,昼夜鸣笛不休。呕吐物皆清稀痰涎。胃纳呆滞,胸满太息。月经数月一行,带下黄稠甚多。五心烦热,口干口苦。舌苔白腻,脉弦滑有力。

脉症相参,证属肝胃不和,痰饮停聚为患。《证治准绳》云:“痰积既久,如沟渠壅遏淹久,则倒流逆上,瘀浊臭秽无所不有,若不疏决沟渠,而欲澄治已壅之水而使之清,是无理也。”观其体壮脉实,决计峻剂疏决。拟十枣汤加减:甘遂、大戟、白芥子各1g,研细末,红枣10枚煎汤,早晨空腹送服,泻后始许进流食。

二诊:服后吐泻清水十余次,眩晕耳鸣大减,脉舌如前,痰饮已去大半,当调肝理脾以治其本。拟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2g黄芩10g半夏15g甘草6g茯苓15g白术15g泽泻15g三剂

三诊:眩晕耳鸣止,带下减,腻苔退,诸症渐愈,原方续服三剂。后复街衢相逢,知疾已失。

按:眩晕之因,《内经》有“上虚则眩",及“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后,仲景主痰饮,河间主风火。本案胸满呕吐、苔腻脉滑,显系心下停饮。《金匮要略》云:“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盖肝脾不和,水液不化精微而成痰成饮,上逆则眩晕、呕吐、耳鸣,下注胞宫则经衍带下,以其体壮症急,先予峻剂攻逐,后改调理肝脾,由于标本兼顾,使得本正源清。《临证实验录》

论:眩晕,呕吐,胸满太息,口干口苦,舌苔白腻,都是阳气上格,气逆不降之象,如苓桂术甘汤,泽泻汤提纲。呕吐皆清稀痰涎,脉弦滑有力者,滑为痰饮郁格,弦为少阳不降,木气失根,此为水气。十枣泻下即可。后再用温燥。若学《金匮》痰饮篇,本条提纲症状皆知。

甘遂

2湿疮——闫云科医案

某君,男,40岁。学识渊博,文章锦绣,而立之年,已晋升处级,可谓春风得意。惟不快者,全身皮肤瘙痒。内服外治近十年终不得愈,近益痒甚,不得眠。于奇村疗养院温泉水疗一月,亦未减轻,由友人介绍来诊。

患者身圆体胖,大腹便便,面色晦黄如垢。背腹皮肤有鲜红丘疹新起者,有黄白脓疮已成者,有结痂者,有脱屑者。双手掌心皮肤增厚,粗糙,奇痒难忍。肩背皮下有硬结数枚,大如杏核,抚之不痛。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自觉身重头沉,体倦乏力。胃纳可,大便溏而不畅,小便黄臭。皮肤虽痒多年,尚能忍受,年前大连出差,食海鲜过多,致瘙痒益剧,夜难人寐。诊其脉,沉滑略数,触其腹,满而不痛。审症察脉,此湿热蕴结证也,拟祛风利湿汤加味治之,嘱其清淡素食,戒绝酒荤。

浮萍15g苍耳子15g苦参15g土茯苓15g川军10g连翘15g赤小豆30g车前子15g七剂

二诊:沉重之躯略减,肤痒依旧,仍有大面积脱皮,脉舌如前。为求速效,拟十枣汤加减:甘遂1g大戟1g白芥子1g研细,以红枣10枚煎汤送下。

三诊:服后时许,上吐下泻,头汗淋漓,当晚瘙痒减轻,酣睡至晨。然湿热根深蒂固,如油入面,非朝夕可愈也。拟:浮萍15g苦参15g土茯苓15g连翘15g赤小豆30g车前子15g薏仁30g栀子10g川军10g七剂

四诊:丘疹、脓疮、结痂、脱屑仍同时并存,苔黏腻,脉沉滑,湿热之邪犹盛也。复拟:

甘遂1g大戟1g白芥子1g研细,以红枣10枚煎汤送下。

五诊:药后泻水尤多,谓称头重体倦大减,耳聪目明,皮肤微痒。谅邪已衰大半,拟小柴胡汤加味调之:柴胡15g茯苓10g半夏15g党参10g甘草6g苦参15g苡仁30g车前子15g半枝莲15g赤小豆30g七剂

六诊:皮肤丘疹、脓疮、结痂已失,基本恢复如初,但仍有痒感,嘱守方续服。

共服药近百剂,体重减轻十三千克,自觉体轻神沛,一如十余年前。《临证实验录》

论:舌质红为火逆不降,苔白厚为肺逆不降,夜难入寐为阳气不降,沉滑者,内有水气阻格也,脉数也为阳气不降,胃上之阳皆不能降也,经阳外蒸而伤寒,所以皮肤汗多而生疹。首诊治部皮毛湿热不效,次诊急用十枣,从内阻治脉沉滑。浮滑为经热不泄,太阳寒实,沉滑为水寒木陷,肾家寒实。别外之滑脉,就是痰饮阻格。《金匮》卷十三:水饮在中,郁格阳气,升浮不归,故如循贯珠,累累联属,流利不停,其诊曰滑,其其中实有悍格之象。水旺阴盛,是以脉细(也是弦象之义)。

本条水饮,用十枣泻水。五苓散医案中,也有湿疹医案,用五苓散治愈。都是内湿,没有外湿,湿为内邪,此为一定之理。

大戟

3顽固怪证——闫云科医案

党某,女,45岁,奇村人。一日其夫请余出诊,患者卧于炕上,枕前放置两根尺余长光滑木棒,唾有痰涎之纸团狼藉遍地,室内卫生极差。陈设简陋,褐衣破被,一幅藜勒令之象呈于目前。其夫叙云:13年前,因发热、关节肿痛,医予祛风治疗,当晚,药后汗出之际,猝受惊吓,汗遂止。关节疼痛非但不止,反增添肢体麻木,心悸易惊,后关节逐渐变形。初尚能料理家务,继则不能行立,至后卧床不起。医院医疗队下乡,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三月余,服药期间疼痛减缓,停药病情如故。自卧床后,体躯日趋肥胖,腹大如釜,腰围四尺余,不能翻身、起卧。下肢大肉尽脱,膝关节犹如铆钉固定,左腿只能伸展约70度,右腿可伸度左右。上肢能随意活动,借助木棒探取、推移炕上物品。最痛苦者,前年又增胸腹疼痛,或窜或憋,咳唾引痛,手不可近,痛甚时讲话亦难连续。每日子夜自觉气从腿股(约梁丘穴处)冲逆,至腹后变成疙瘩,大如拳头,状似奔豚,结于心下,有碍呼吸,烦惋莫耐,持续一时左右,疙瘩自行消失,方渐安适。若逆甚时呕吐清涎,吐后疙瘩亦可消失。喜唾痰,质黏稠,每5~10分钟便唾一次,以致遍地狼藉。胸以上喜凉,膈之下喜热。胃纳好,大便时秘时泻。常小便淋痛。带下黄稠,月经三四月一行。两月前,复因吐血住奇村分院,胸透提示:肺水肿。血压/72mmHg。化告:肝功能TTIOU,TFT(+++),红细胞万/mm",白细胞/mm"。因在吐血期间,未作钡餐。治疗半月,吐血得止,肺水肿消失而出院。其余症状则一如往昔。

观其面色晦暗黎黑,舌淡红,苔白腻。触知胸腹背脊皮肤柔软如绵,而深触皮下肌肉则坚硬如石,真罕见也。诊得脉象沉伏。脉症分析:发汗期间,猝受惊恐,玄府封,腠理闭,邪不得解,浸淫于皮肉,稽伏于筋骨,日久则肌肉顽麻,骨节畸变。因惊恐气郁之刺激,致气血逆乱,升降失司,津液关键字化为痰饮。痰饮之成,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凌心则心悸失眠,留胃则恶心呕吐,上逆则奔豚跳跃,下注则便稀带多,流窜经络则疼痛不已。怙恶不俊,一十三年,真鲁之庆父、汉之莽卓也。治当峻剂猛逐,非荆轲剑、搏浪锤,不能荡其巢也。拟礞石滚痰丸6g,早晚各服一次,连服三日。

二诊:胸腹疼痛减轻,唾痰减少,继服五日。

三诊:滚痰丸服之八日,从未泄泻,亦不疲倦。奔豚仍昼伏夜出,上逆如故,呕吐清水,此饮邪之证也。饮为阴邪,故发于夜也。宜更兵换将,改逐饮以治。拟十枣汤加减:甘遂1g大戟1g白芥子1g研末,红枣10枚煎汤,早晨空腹送下,连服七日。

四诊:药后泄泻大量水样泡沫便,胸腹痛大减,奔豚发作次数减少、程度减轻。首战告捷,宜乘胜击之,直捣黄龙。原方续进。

五诊:服药已二十日,胸腹疼痛几近消失,惊悸止,能安卧,奔豚偶作,随即消失,板硬之肌肉明显变软,腰围缩减八寸,自己可慢慢起卧,不倦软,不泄泻,诸症次第减失。邪衰大半,扶正已至其时,疏与六君子汤,七攻三补,宽猛相济,以求政和。拟:原方,每日一剂,连服七日。

甘草3g党参10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15g半夏10g三剂,第八日起每日一剂。

按:患者症状林林总总,麋集一身。卧床13年,食、寐、便俱于斗室之内,苦不堪言,痛不欲生。为惊痰、实痰、顽痰之属所致。短期内绳之以法,实为不易,本要抽丝剥茧,缓缓图治。东家境贫寒,无力买药,多次所服之药均系余赠。医治三月,初得效时,医院,治疗中断。后闻旧病复发,依旧卧床不起。张景岳谓:“善洽痰者,惟能使之不生,方是补天能手。”余自愧不能。此年之事也。

论:泄水之后,当用温燥。少阴不温,必发大水,而病复来。

4消渴——闫云科

消渴引饮,多见于胃热,阴虚。痰饮为患者,尚属少见。有刘某者,男,45岁。素体质壮实,近月余,口渴不已,昼夜饮水4~5暖瓶。某医生滋阴生津,十余剂症状不减,遂进城就诊。望其身高体胖,面色红润,舌苔黄腻。闻其声音洪亮。询知精神不倦,饮食如常,尿多清长。诊其脉,滑数有力。触其腹,腹壁厚,无压痛。《素问?气厥论》云:“心移热于肺,传于鬲消。”意为心肺有热,伤津灼液,津液不能敷布,故而口渴善饮。张志聪云:“三消之证,心肺主上消,脾胃主中消,肝肾主下消。”分析本案,当属上消。遵《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上消白虎中承气”之治,拟白虎汤原方:

石膏30g知母10g甘草6g粳米15g三剂

二诊:渴饮不减。考消渴一证,或高热津伤,或阴虚液亏,总属津液匮乏。既系热邪伤津,何以服之不效?观其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显非阴虚津伤之象,亦非白虎汤证。以白虎汤所治之热,系燥热而非湿热。本案虽有大渴引饮,然并无蒸蒸之汗,亦无干燥芒刺之舌,显然药证不合。久思不得其果,再观苔脉,顿悟痰乃饮所虐。盖痰饮有形之邪,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停滞经隧,阻碍津液之敷布,故见口渴。果如此说,则应祛痰逐饮为治。拟:

甘遂大戟白芥子各2g,研末,红枣10枚煎汤,空腹送下。

三诊:服后暴泻水便数次,口渴顿止。胎仍腻,脉沉滑。拟二陈汤加苍术善后。

按:痰饮水湿滞留体内,阻遏津液上承而渴者,多为渴不思伙,或渴不多伙,或水人则吐。本案病机何以解释?姑以痰生怪证释焉。

论:按语很有道理,也是在用完白虎汤之后,用完无效,才有的大彻大悟。对于辨证,才会有更深的理解,

此消渴者,因为水饮阻格,火升作渴,也是阳气不降之象。此同五苓散口渴还水逆,但此不水逆,因小便通利。脉滑数者,若此有表闭外证,卫郁热燥之渴,解表之后,用白虎汤,但此无表闭之象,又无水寒木陷之象,此脉滑者,就是水气内阻,治则泻水,水泻则气降,火也下降。

5胸膜炎(积液)

陈某,男,13岁。初见发热,咳引胁痛,继见胁间胀满,左侧略高起,呼吸气短息促,转侧疼痛加重,喜偏卧一侧,口干不欲饮,胸部x光透视提示:“左侧渗出性胸膜炎,积液形成”,舌苔薄浅黄,脉沉弦,由饮邪留于胁、下而成“悬饮”,用十枣汤加味攻逐水饮。大戟3克、芫花3克、甘遂末0.6克(分两次舔服),葶苈子3克、白芥子9克、大枣10枚。上药服四剂,小水增多,大便溏,精神振作,咳嗽气促胸满渐平。又服四剂,x光透视:积液明显吸收。后用四逆散加旋复花、白芥子、郁金等调理而愈。

按:此证由肺气郁滞,不能敷布津液,导致水饮内俘胸胁而成“悬饮”。《金匮要略》云:“诸有水者可下之。”故用十枣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平喘,攻逐水饮。

临床应用,悬饮:相当于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等病。陆渊雷云:“十枣汤所治,亦为浆液性胸膜炎或胸水,而有咳唾引痛之证。《经方应用》

论:本条医案,是怎么得病?是外寒闭肺,还是本虚湿盛,变痰饮之病?

芫花

6胸膜炎——颜德馨医案

祁某,男,28岁。患者以发热、恶寒、咳嗽、咽痛,胸透右下肺片状模糊阴影,拟诊为“右下肺炎”而入院。入院后症见神昏谵语,手足躁动,经投人参白虎汤和牛黄至宝丹益气生津、清热开窍,病情渐趋稳定,但胸痛剧烈,不能忍受,超声波检查为“右肺包裹性胸膜炎”。此水湿与瘀浊胶滞,与十枣丸法。处方:

甘遂、芫花、大戟等分研末,取1g,枣肉做丸。每日1次,红枣汤送下。

2天后疼痛锐减,一周后胸透复查,积液明显吸收,共调治2周而愈。

原按:胸膜炎症有咳嗽、胸胁痛、干呕短气等临床特点,一般将其归属祖国医学“悬饮”范畴。《金匮要略》云:“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十衷丸乃丹溪本仲景十枣汤意而作,方中甘遂善行经隧水湿,大戟善泄脏腑水湿,芫花善攻胸胁痰饮,三味药逐水虽同,各有所长,合而用之,攻逐经隧、脏腑、胸胁积水之力甚著。十枣改汤为丸,有两层含义:①“治之以峻,行之以缓”;②三物与枣同煎,服后当出现呕吐、脘腹切痛等强力副作用,而且不能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限制了辨证加减,“得快下后,糜粥自养”又不利于病体恢复,故颜老主张用丸代汤。凡遇有痰热互结、恶寒发热、干咳少痰、胸胁疼痛者,可加黄芩、瓜蒌、桔梗、杏仁、薄劳子以清化痰热;痰饮聚而不退,咳嗽气短、胸胁满痛者,可加茯苓、桂枝、橘络、半夏、白芥子温阳竭饮;低热延绵之属阴虚者,加银柴胡、鳖甲、白薇、青蒿、地骨皮以育阴泄热,使十枣汤的临床运用得以拓展。颜老尝曰:“读古人书,不得执死方以治活病,用古人法而不必拘其法,用古人方而不必泥其方,方有所得。”摘自:颜乾珍,屠执中,颜德馨教授用经方治疗急难重症举案[J].国医论坛,(33):22-23.《经方治验呼吸病》

论:本条医案,发热,恶寒,咳嗽,此皆是外感表证,此病从外感而来,是典型病例。

甘遂

7心痛——黄超凡医案(清)

昔在武昌,从吾师游,偶见一人,以手按心而痛,汗如雨下,痛不可忍。吾师曰:“此必酒病也。”以十枣煮水,调甘遂、大戟、芜花末药三分与服,限一时许,下恶水数升,而病去如失。余曰:“愿闻吾师明论。”师曰:"酒一入胃,渍则成饮,浊则成痰,酒停不散之故;人肺则塞窍喘咳;入心则心痛,怔忡为噫;人肝则肋痛,小腹满痛;人胆则呕苦汁,目昧不开;入脾则胀肿,吞酸健忘;入肾则背恶寒,腰痛尿涩,赤白浊下;入胃则呕吐,呕血,血痢,或胃脘痛。有诸证疾,种种难名,不亟治之,养虎为患。只须一剂,根株悉拔。否,再服一剂必愈。”慧拜聆后,修合此药,施治数十年,活人多矣。

《三因方》以前药末枣肉为丸,治水气喘急、浮肿,盖善变通者也。(《齐氏医案》)《拍案惊奇》《经方一剂起沉疴》

论:手按心而痛,即是胆木痞结之痛。汗如雨下,即絷絷汗出,此皆阳气不降之象,

8心下硬痛

《成绩录》云:一妇人,心胸下硬满而痛不可忍,干呕短气,颠转反侧,手足微冷,其背强急如入板状,先生与之十枣汤,一服而痛顿止,下利五六行,诸证悉愈。《伤寒论今释》

论:手足微冷,此是膈上停痰,气不四达。《金匮》痰饮八:背痛腰疼者,太阳行身之背,逆而不降,经气率先迫,故脊背疼痛。这个背强急,作引胁下痛,木郁而筋缩理解也行。

甘遂

9治疗胸腔积液——门德纯医案

王某,女,35岁。患者发热盗汗、咳嗽、倚息不得卧、胸痛、头晕短气、彻夜不寐、身体瘦消、面容憔悴、神疲懒言、脉细数、舌质淡红,胸部X线检查、右肋上界呈弧形大片密度增高阴影。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积液。余先以“十枣汤”0.8克,日一次。二日后胸部X线查见积液明显减少,已能卧平,食亦增加,睡眠渐好。后以一捻金每次2袋,日8次,结合抗疫药物治疗。证日渐好转,半月后即出院回家抗痨治疗。《名方广用》

论:发热盗汗,咳嗽,脉数者,皆是阳气不降之象。泻胸腔积液,以降上格之阳气。

10胸腔积液(肺癌)——贾广田医案

男,84岁,年11月5日初诊。咳嗽、咯血2个月,经X线拍胸片,断层确诊为左下肺癌。近1周来胸闷肋痛,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面目及双下肢重度浮肿。经X线胸片证实,左胸腔大量积液,右胸腔少量积液。于左胸腔抽出血性胸腔积液毫升,症状不见缓解,小便少,大便干,苔白腻,脉弦滑。证属痰饮停滞,予以十枣汤:芜花、甘遂、大戟各10克,大枣克。先煮大枣,煮烂,去皮核,内芫花、甘遂、大戟,上火再煮二开,去痒,每服1小匙,每半小时服1次。结果;服至4次时,大便连泄10余次,小便也连续不断,停止服药。第2天浮肿全消,能平卧入睡。4个月后死于肿瘤脑转移,胸腔积液、浮肿却未见复发。(接下面医案27,也可能是胡老医案)《解读张仲景医学》

12胃痛吐酸——林映青医案

李某某,男,27岁。患者于两年前,于劳动遇冷水后得胃病,以后经常胃痛,吃冷食则痛更甚,且多呕吐酸水,并感胃部胀满,历时已有年余。给予十枣汤:大戟、芫花、甘遂各0.45克(均研为末),大枣10枚。先将大枣煮汤2碗,早晨空腹时服一碗,候一小时后,再将上药末投入另一碗的枣汤内服下。

2剂后,胃酸锐减,再服一剂,酸水消失,但有轻微下泄,胸中觉热。给服红枣粥2次泻止,并用党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橘红4.5克,大枣10枚。水煎服,3剂。完全痊愈,经随访未见复发。[福建中医药,(3):42]《伤寒论名医验精选》

13胸次窒痛——印会河医案

患者汪姓妇人,年30余,农民,江苏省靖江县法喜乡人。素有胃寒吐水之证,怀孕六七月,突患胸次窒痛,属(数)治不愈。经小产后,病势更甚,脘腹部膨隆如复(覆)碗状,从胸至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触近,不能眠睡者已五六日。察之,病人神气虽疲,但脉殊弦劲,大便不通,已近旬日,小便亦极少,舌白苔腻,面带赤色,口渴拒饮,强饮之亦必倾囊吐出乃安。笔者乃根据仲景治“悬饮内痛”及“心下痞鞭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用十枣汤法治之,方用煨大戟、煨甘遂、荒花熬各一钱,共研末,以大枣肥者20枚去皮核,包裹药末,分3次吞服,日服1次。得药后狂泻二三次,寻即痊愈。《现代医案选(第一集)》《经方一剂起沉疴》

论:此为水气,渴不欲饮,饮则吐出,此是火升作渴,五苓水逆证。胸至腹硬满而痛,不可触近,此是水停胸膈,结胸之象。腹胀膨隆,必泻停水。

14脑囊虫脑积水(痰饮结聚证)——王付医案

张某某,男,36岁,屠户,年4月9日初诊。主诉:1年前经常头痛头沉,屡经治疗可未见疗效,于年1医院检查,确诊为脑囊虫,医院检查仍诊断为脑囊虫、脑积水。西医建议进行颅内手术治疗,患者不同意手术治疗,经医院西医大夫推荐前来就诊。刻诊:剧烈头痛,头沉较甚,时有发热,恶心呕吐,舌苔厚腻,脉沉。西医诊断:脑囊虫、脑积水。中医辨证:痰饮结聚,虫蛀于脑。治疗原则;治疗方剂:十枣汤加味。

大戟0.5g,甘遂0.5g,芜花0.5g,海藻10g,红参10g,桂枝12g,鸦胆子1.5g,炙甘草10g,大枣10枚。6剂,每日1剂,每剂分3次服。(大戟0.5g,甘遂0.5g,芜花0.5g,共研为细末,用海藻、红参、桂枝、鸦胆子、炙甘草、大枣煎汤送服,每剂分3次服。)

二诊:头痛止,头沉减轻,增海藻为20g,加白术10g,茯苓10g,12剂,服用方法同前。

三诊:诸症均明显好转,之后,以前方治疗3个月,诸症悉除。之后,又以前方治疗月余,经西医复查脑囊虫消失,一切正常。患者在治疗期间除了服用中药外,未再服用任何西药。

按语:脑囊虫、脑积水是脑脊液循环受到障碍而发生病变,造成脑脊液循环通路的梗死,或不完全性梗阻。临床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视力减退或失明,亦可伴有眩晕及癫痫等症。对于此西医的治疗方法是脱水,利尿药或采用外科手术,以降低颅内压力,但治疗效果不够理想。中医认识脑积水致病原因乃有形之“水饮”结聚颅内所致,治疗当以涤饮祛邪为主。十枣汤是《伤寒论》中用于治疗悬饮证所见“头痛”“干呕”“发作有时”,“头痛”的病变证机是水饮逆乱于头;“干呕”的病变证机是水饮遏制,胃气不降。此病证表现有脑积水,头痛,头沉,时有发热,呕吐,乃水饮结于脑颅所致,遂以十枣汤攻逐水饮,通利脑窍;加海藻散饮软坚;桂枝通阳化饮;以鸦胆子解毒杀虫,以治囊虫。方中用药攻逐饮邪,消除有形饮邪,使囊虫无可留之地;用鸦胆子之峻杀虫解毒,使囊虫得以消灭,故取得预期疗效。《王付经方医案》

论:剧烈头痛,头沉较甚,时有发热,恶心呕吐,舌苔厚腻,脉沉。此头痛者,也像吴茱萸汤证。水气痰饮之象不明显,此能辨为痰饮证,也很厉害,有点看不太懂。

芫花

15腰背疼——闫云科医案

赵某,36岁,忻口人。前次产后患颈项强痛,背膂挛急,经余诊治,宗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获愈。今又产后百日,背脊第五胸椎处猝然剧痛,难以辗转,手不可近,甚至衣被触及亦痛不可忍,夜间尤甚,不能成寐。旬余茶饭不思,呻吟床第。舌质淡红,苔薄白微腻,脉象沉滑。

初,拘于前次产后体痛治愈经验、产后多瘀之论及痛不移位、痛处拒压、日轻夜剧等症,未多思索,便认定瘀血作痛,拟王清任身痛逐瘀汤以治。四剂尽,未见有效,始觉大意失荆州。再询之,知有恶心呕吐、脘闷多痰等宿疾及痛前遭雨淋之史。

审症察因,素日脾胃湿盛,痰饮内伏,加之冒雨湿侵,内外之邪相搏,痰饮遂兴妖风、鼓怪浪,横行旁溢,流注经隧,致痛生焉。夫人之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阳主动,动则行,阴主静,静则停,故疼痛日轻夜重也。今虽产后百日,然其脉症俱实,故当峻剂以治。拟十枣汤加减:

甘遂1g大戟1g白芥子1g研细,红枣10枚煎汤,早晨空腹送下。

二诊:十枣汤不辱使命,服后如摧枯拉朽,泻水数次,疼痛遂止。为绝痰饮,拟六君子汤予服。《临证实验录》

论:初诊辨为瘀血,只开四剂,此是中医正常的辨证与开药法。有的医生一下就开半个月的,还有一个月的,开这么多药,就是胡闹。不能多开,四剂无效,再问再诊,即转变思路,从产后瘀阻之脉滑,转向痰饮之脉滑。

闫云科老师,个人经验变方,去芫花,加白芥子。

《金匮》卷十四,痰饮八,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春人振振身润悸,必有伏饮。

16腰脊痛——闫云科医案

薄某,男,56岁,农民。腰脊、左髋疼痛三日,由弯腰劳作猝致之,翻转、咳嗽、喷嚏无不疼痛,牵掣左腿,疼痛麻木。医院CT检查:腰3、4椎间盘突出。因押金高昂,不愿住院治疗,求诊于余。因不能久站、久坐,甫入诊室即躺于诊断床。

面色青黯,痛楚显于形貌,即使缓移体位,亦龇牙咧嘴,不胜其痛。舌淡红,苔白腻。询知胃纳不减,二便如常,素日痰多喜睡,身重倦怠。脉象沉紧,诊腹脐左拒压,背脊不红不肿,按压微有疼痛。

腰脊猝痛,属痰饮为患者,余喜用十枣汤加减以治,今舌苔白腻,身重多痰,遂依样画葫芦;甘遂大戟白芥子各1克,研细末、红枣10枚,煎汤送下。

二诊:腰髋疼痛锐减,肢体转侧灵活许多,不需他人搀扶照应。苔仍白腻,脉象沉弦。痰饮得下,经隧已通,改拟芍药甘草汤加味:赤白芍各30g甘草15g苍术30g黄柏10g怀牛膝15g白芥子10g五剂

三诊:腰髋疼痛基本消失,肢体活动自如,苔脉如前。原方更服五剂,并嘱晚餐勿饱,以断痰源。《经方躬行录》

论:喷嚏也痛,牵掣腿疼,缓移体位也痛,此作悬饮,牵引作痛。

17胃痛——闫云科医案

杨某,女,56岁,余乡人也。肝气素喜郁结,常心下作痛,纳呆化迟,泛酸啃杂,呕血便黑。市某院钡餐造影,诊断为胃溃疡。抗酸、解痉药坚持服用,症状时轻时重,终未休止。-医谓脾胃虚弱,无力运化,配服人参健脾丸一斤,症状仍旧。前日心下又痛,较往尤剧,前医又视为肝气犯胃,投用芳香理气、舒肝止痛之品,疼痛依然。

观其面色晦暗,憔悴浮肿,目眶黑如烟熏,舌苔黄且厚腻,便疑痰饮为患。遂按述寻踪,顺藤摸瓜。询知痛时脘腹上下攻窜,苦不堪言,惨号之声可达四邻。呕吐狼藉,吐后痛可暂缓。肠间水声沥沥,三日未得更衣。诊其腹,心下手不可近。切其脉,沉滑有力。至此益信痰饮无疑,即《金匮要略》之留饮也。《医学正传》云:“自郁成积,自积成痰,痰火煎熬,血亦妄行,痰血相杂,妨碍升降,故胃脘疼痛,吞酸嗳气,嘈杂恶心。”所述与本案契合不二,故宜大张挞伐,攻逐饮邪,以缓其痛。以其三日不便,且无痛利反快之状,故不用《金匮》甘遂半夏汤而投十枣汤加味,拟:

甘遂6g大戟68芜花6g川军10g黄柏6g白术15g大枣10枚一剂

病家持方买药,某院(农村无药店,医院)医师、药师均谓处方峻猛,误服凶危立见。病家疑感难决,鉴于剧痛不止,苦于更无良法,勉强服之。一时许,腹痛益甚,居家惊慌失措,派人来询,余调药病相争,岂能不痛,稍顷便停。又约半时,暴泻水便数行,疼痛果止。后拟小柴胡汤合二陈汤善后。

按:《金匮要略?痰饮》篇云:“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今肝郁脾伤,痰饮造成,留积心下,上逆造反,故见腹痛、呕吐等症象。此案本于肝郁脾伤,标在留伙为患。急则治其标,故用遂戟芜峻剂攻下,川军黄柏以去积热,白术大枣甘温护周,药少而力专也。

十枣汤加川军、黄柏、白术名小胃丹,系《丹溪心法》治热痰、湿痰之方。大凡峻烈之品,奏效多速,畏而不用,岂非因噎废食。投时固须方症相吻,慎之再慎也。

李映淮老师评语:小胃丹与大陷胸汤均属峻烈之剂,用时宜相互比较,细品二者之别。《经方躬行录》

18胃痛——印会河医案(典型医案)

患者叶姓妪,年50余,农民,江苏靖江普正乡人,素有胃痛之证,遇冷则发,年冬,因作劳过度,兼之感寒较深,发作转甚,阵阵剧痛,痛甚则肢冷脉伏,昏沉不语,与之汤药,人口即吐,屡经西医注射阿托品、吗啡之类的药物,无效。至笔者前往诊时病已延续二日,病人气息微弱,语音低沉,约半小时即可因痛而昏厥一次,按脉则沉弦有力,舌白,肢冷如冰,过于肘膝,胸胁部不可手近,大便三四日未一行。余亦根据悬饮内痛法,投以十枣,服后得大便狂下稀水而愈。出处:《现代医案选(第一集)》。《经方一剂起沉疴》

19腹胀停水——翟竹亭医案

本城内小西门街袁旭东先生之佃户,年二十岁。自乡赴县,七月初,天气炎热,路过菜园中,渴其饮冷水三四碗,路旁有大树一株,伊于树下睡熟。醒来觉腹胀难受,不甚在意,越旬日,目下如卧蚕,腹内有水声,饮食亦减。就诊于余,脾肺二脉沉滑有力,知系实证,治以攻邪为先,方用十枣汤加葶苈煎服,攻下水桶余,病去八九。又服半帖痊愈。出处:《湖岳村叟医案,水臌门》。《经方一剂起沉疴》

20治疗吐酸

李某,男,27岁,农民。患者于两年前,于劳动遇冷水后得胃病,以后经常胃痛,吃冷食则痛更甚,且多呕吐酸水,并感胃部胀满,历时已有年余。给予十枣汤。

大戟、芫花、甘遂各0.45克(均研为末),大枣10枚。先将大枣煮汤2碗,早晨空腹时服一碗、候一小时后,再将上药末投入另一碗的枣汤内服下。

2剂后,胃酸锐减,再服一剂,酸水消失,但有轻微下泄,胸中觉热。给服红枣粥2次泻止,并用党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桔红4.5克大枣10枚水煎服,3剂。完全痊愈。经追访未见复发。《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21手背浮肿——马二琴医案

马二琴,辽沈地区“四大名医”之一,曾任张作霖帅府保健顾问,药店门前自书楹联:十年读书十年临证;存心济人存心济世。曾治一手背高肿病人,屡治乏效。恰逢两位医友来访,于是共同商治。一位医友认为应当活血化瘀,另一位则主张清热解毒。马二琴说道:“肿而不红,按之凹陷,为积水无疑。屡用化瘀之药不消,既未驱水,其水愈甚。宜用峻猛之药,不可养痈遗患。”毅然投以十枣汤,药到病除。(《岐黄用意--巧治疑难杂症》)《拍案惊奇》

22晚期血吸虫病腹水

高某,女,30岁有河水接触史。九年前曾患腹水,经中医治疗,服药30余剂,腹水消失。翌年生一孩。平日尚能参加轻微劳动。四年前又出现腹水,大便带血,月经不调,时有寒热,咳嗽,精神倦治,劳动力丧失。

入院检查:体温36℃,脉搏/分,呼吸18次/分,血压/80毫米汞柱。形体消瘦,两肺呼吸音粗糙,并闻及罗音。心脏正常。肝肿11厘米,腹围96.5厘米,大便化验:血吸虫卵阳性。

治疗经过:第一疗程;入院后第2天上午9时开始给服十枣丸,下午2时40分服瞿麦合剂一剂。腹痛腹泻9次,无呕吐。连服5天,均无呕吐,但腹痛,大便下血。第6天停服,大便下血即止?。

第二疗程,服药剂量、时间同前。

患者住院共18天。服药中呕吐不甚,其他反应较轻,大便排出物平均每天为克。出院时较入院时腹围减小12厘米,肝脏减小6厘米,大便化验血吸虫仍阳性。追踪观察,体征好转,已能参加劳动。《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23治疗肝硬化腹水——门德纯医案

席某,男,71岁。农民。腹胀腹痛、便秘、尿少、视其腹部胀大、下肢肿硬、阴囊浮肿,医院诊断为肝硬化腹水,患者已7日无大便,遂以“十枣汤”0.8克,一日二次,以救其急。患者服后,便通溲增,三月后,腹水、阴囊及下肢肿胀消失,后以胃苍汤交替一贯煎调治,病渐好转,亦能干些轻活。《名方广用》

24肝硬化腹水——何久任医案

王某,男,45岁,年1月5日诊。患者年3月曾患急性黄疸型肝炎,住院治疗2个月后痊愈出院。6个月前出现右上腹时隐痛,脘腹及两胁撑胀,知饥不能食,食后脘中胀闷加剧,经用保肝药物治疗,病情加重。经检查后诊断为:肝硬化腹水。其中ALT50U/L,补体结合试验(CFT)(+++),黄疸指数40umo/L,尿胆红素(+),1月9日,病人出现早期肝昏迷征象,神志淡漠,语言对答迟钝,黄疸加重,腹膨如鼓,按之坚满,纳呆脘闷,小便短少,大便干结3日未解,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揆度脉证,显系湿热蕴结,湿阻中宫,扰乱心神。治以利湿逐水,清热开窍。方用茵陈五苓散合十枣汤化裁:

茵陈60g,茯苓、猪苓、泽泻各30g,白术、陈皮各10g,大戟、甘遂各5g,大枣5枚,石菖蒲30g,每日1剂,水煎ml,分2次服完。

服上药2剂后,大便呈稀薄状,每日3-4次,小便每日-0ml,神志转清,腹围缩减至31cm(服药前为cm),上方去甘遂、大戟、大枣,加大黄1g,赤小豆30g。续服5剂,皮肤、巩膜黄染明显减轻,神志如常,饮食增进,上方去大黄,加黄芪15g,党参12g,再服15剂。年2月3日复查肝功:黄疸指数10uml/L,ALT30U/L,CFT(+)。后以君子汤调理2个月,诸症悉除,肝功能检查正常。随访7个月,病情稳定。摘自:杨德民,何久仁老中医治肝病急重症验案举隅[1].国医论坛,,(2):20.《经方治验消化病》

25肝硬化腹水——张莘农医案

程某,男,39岁。年10月4日初诊入院,住院号:去年曾患黄疸型肝炎,继患肿胀,医院诊断为肝硬化腹水,住院治疗5个月方愈,平时经常鼻衄。

入院前半个月,回乡探亲,适旧患复发,黄疸肿胀并作,肝功能检查,凡登白试验直接弱阳性,麝香草酚浊度试验24单位,脑磷脂胆固醇素状试(++),高田氏反应(++),黄疸指数60单位。腹围公分。目黄,溲黄而少,肿胀连及胸脘,肢肿以两腿为甚,胸病呕逆,右胁下作痛,舌红苔白,脉滑数。用化道汤合二金、五皮等法,服两剂后,呕逆即止,溲亦见多。治疗旬日后,目黄溲黄均见淡,但肿胀不退,腹围仍为公分。肝功能检查,仅黄疸指数降至25单位,其他未见改善。用茵陈五苓合二金硫凿等法出入加减,服4剂后,腹围缩至97公分。嗣照原法加减,治疗一个多月,效果仍不显著。考虑水已积聚,不攻而逐之,则邪水无从以宣泄,轻剂恐不足以食重病。

遂于11月19日用十枣丸4.5克,服后吐、泻出粘痰、稀水甚多,肿胀大减,腹围缩至90公分,腹部颇觉宽舒、谷纳增加?计自年11月19日~年1月26日,两个多月当中,先后用十枣丸8次,水始泄尽。在这过程中,间用四逆散、逍遥散、金铃子散等以疏肝理气。常用健脾补肾方法,如香砂六君、桂附八味等相间互用,取攻补兼施之义以调剂之,腹围依次递减,最后缩至73公分而痊愈。为巩固疗效,用健脾补臂丸方,以善其后。..年元旦来函道谢称,治愈后,迄未复发。《经方临证集要》

论:此血衄者,即是阳气上逆之象。肿胀不消,复查肝功能,掩耳盗铃,干浪费钱。

26肝硬化腹水——刑锡波医案

杨某,男,42岁,干部。病史:两年前开始腹胀,医院检查确诊为肝硬化,曾用中西药治疗,及服用臌症丸、舟车丸,腹胀时好时坏,而腹水也时增时减。近1个月腹胀,身倦无力,两胁膨胀,消化滞呆,阴囊肿胀,但不痛。检查:面部有蜘蛛痣,腹部膨隆,振荡有水波感,肝未触及,脾大肋下3横指,X线透视可见食道静脉曲张。脉弦滑,舌质红,苔黄腻。肝功能检查:麝香草酚浊度11.2单位,总蛋白6.3克%,白蛋白3.12克%,球蛋白3.18克%。辨证:水邪凝结。治法:泻水消痞。处方:

十枣丸6克。隔五六日服1次。

服药后每日可排泄水便七八次,约计水量为0毫升。同时小便增多。服3次后腹胀大减,行动如常人,精神清健,体力增加,胃脘不胀,两胁胀满消失,移动性浊音已不明显。唯肝功能尚不正常,后以补气健脾、疏肝化瘀之加味复肝汤恢复肝功能。处方:

生黄芪24克,丹参20克,大腹皮18克,泽泻18克,蚤休15克,牡丹皮12克,生山药12克,山慈菇12克,青皮12克,栀子10克,三楼10克,白术10克,二丑面6克,吉林参2克,琥珀1.5克,血竭1克,麝香0.2克。后4味研面冲服。

根据脉症的变化,前方略有加减,总以疏肝健脾为主,活血化瘀为辅,利水消胀以防腹水再发,连服25剂,症状完全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

按:凡外有表邪,内有水饮者,治疗时当先解表,后再攻饮。中风证出现下利呕逆,不是单纯的中风,可考虑是否有水饮停于胸中。如果系水饮停于胸中,可用泻水之剂下之。若其人絷絷汗出,发作有定时,这种汗出就不是中风之汗出,而是水饮作崇。絷絷汗出是内积之水向外作间歇性排泄,头疼为水毒上攻,如溃入胸膈,则心下痞满,牵引作痛;水饮犯胃则作呕,影响呼吸则气短。若患者虽絷絷汗出,而不恶寒,是知其表证已解,仅为水饮渍于胸胁之中,使里气不和,当以十枣汤泻水以和里。

十枣汤为泻水之重剂,芫花、甘遂、大戟皆是苦寒泻水有毒之药,三药合用,可谓集泻下逐水药之大成,其性峻烈迅猛,可直达胁下水巢,一鼓而破之,使水饮之邪溃泻而下。又佐以大枣以健脾和胃,方能达到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之目的。临床体会,不论体腔和(或)组织大量停蓄水饮,适当用十枣汤治疗,都有显著效果。余用十枣汤治疗肝硬化腹水数少例,都有很好的效果。《刑锡波医案集》

论:《金匮》卷十三,水气十三: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心水者,水灭火也。阴盛阳虚,故身重而少气。阳不根阴,故烦躁,不得卧寐。火种下绝,肝肾寒凝,故阴器肿大。

水之根在上,手少阴之心液。火之根在下,坎中之阳之义。(坎水离火之义)

27肝硬化腹水——贾广田医案

辽宁省营口大石桥广田诊所贾广田来信达:年跟随胡老(胡希恕)恩师学习时,曾治1例肝硬化腹水患者,男性,55岁,京西煤矿总工程师、政协委员。经中西医治疗1年多,病情越来越重,经亲友介绍来诊治时已腹胀如鼓,卧床不起,自感腹胀且痛,大便干结,苔腻黄,脉弦滑。给服十枣汤:甘遂、芫花、大戟各6克,大枣克。甘遂、芫花、大戟研细面备用。大枣文火煎浓汁毫升,适温频服,送服三味药面,先少量,渐增量,当小便增多,大便通利时停止服药面,而改仅吃大枣。结果:3日后腹痛已,腹水减。后改茯苓导水汤调理3个月,腹水全消。(接上面医案10,也可能是胡老医案)《解读张仲景医学》

论:为什么病水气,而反大便干结,都是大便干结,此当是水停于上而不下润大肠,则大肠见本气之燥也。也是肺气上逆,而失治节之义。如《金匮》卷十三,呕吐九,大半夏汤。胃反气逆,肺金莫降,津液凝瘀,化生痰涎,二阴失滋,枯涩燥结,故粪如羊矢。《四圣》便坚根源:阳主开,阴主阖,阳盛则隧窍开通而便坚,阴盛则关门闭涩而便结,凡粪若羊矢者,皆阴盛而肠结,非关火旺也。

(研:胃气从化大肠之燥,太阴湿盛,则胃气上逆,则不化肠燥,而化太阴之湿。因湿而逆。燥为肠之本气,胃逆不化,则燥盛便结,或是此论,暂时还不定论,不作依据)

28膨胀(肝硬化伴腹水)——刘含堂医案

陈某某,男,56岁,农民。年5月14日初诊。多年来有嗜酒习惯,两年前出现腹部胀大如鼓,医院门诊作血液肝功化验和B超检查,诊为肝硬化,伴腹水,以西药治疗月余,症状消失。20余日前旧病复发,复医院门诊以西药治疗两周余,无明显疗效,因之前来求中医治疗。现症:腹部坚满,胀急殊甚,口苦,便秘,不欲食。舌红,苔黄腻,脉沉弦有力。诊为膨胀,证属湿热蕴结、腹有停水。治宜用苦寒峻剂攻逐湿热停水。用十枣汤治疗。因本方药物峻猛,为防意外,取老师所授之用法:甘遂、大戟、芫花各等分,分别捣为散,取3克,加入面粉克内,和匀,兑适量水,和为面块,压为薄片,放在锅内,用火加热,炕为干饼。将干饼分为9份,每服1份,每日3次,10枚大枣煎汤送服。

患者按此用法服用3天,腹水全消,腹部柔软如常。改拟柴芍六君子汤调理肝脾以善后,并嘱患者从此戒酒。

按:本例有长期嗜酒的坏习惯,其肝硬化是由酒精毒性所致,即所谓酒精性肝硬化。因酒性湿热,长期饮酒,则湿热蕴结于肝脾,有碍肝木之升发条达肝失条达则气机不畅,气滞则水停,因水停形成腹水。既有湿热蕴结,又有腹中停水,治疗宜十枣汤攻逐湿热和停水。鉴于患者年近花甲,病程已逾两年,为防止因患者体弱而发生意外,未按仲圣原法应用,而是将此药末加入面粉,炕为干饼,分为3天,缓缓服之。此种用法可大大缓解大戟、芫花、甘遂的毒副作用,服用安全且疗效可靠。笔者临证以来,凡遇腹水、胸水属实证者,多以此种用法。本方用法由宋天智老师传授。宋老师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善用经方,可惜已于年作古,缅怀尊师昔日之谆谆教诲,至今犹历历在目。《经方治病经验录》

29肝硬化腹水——何任医案

徐某,男,49岁。患血吸虫病多年,近来胸胁作胀,腹胀,干呕。当地检查,认为原有腹水,未能治理。体素健,现仍饮食不减,大便较艰,脉实,苔微黄,宜以散剂消水为先。

处方用十枣汤:煨甘遂30g,红芽大戟30g,芫花30g上三味研成细末,和匀。每服2g,胶囊装。用红枣30g煎浓汤吞送,每日上下午各1次。服药半月后,腹围缩小,腹水减少,诸证轻浅。《伤寒论临证集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jmgt4000788781.com/njsss/9627.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