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什么是分娩?决定分娩的因素有哪些?
分娩是指妊娠达到或超过28周(日),胎儿及其附属物从临产开始到全部从母体娩出的过程。
什么是分娩启动的原因?分娩启动的原因至今没有定论,也不能用单一机制来解释,现认为分娩启动是炎症因子、机械性刺激、内分泌控制(前列腺素、甾体类激素(雌激素、孕激素)、缩宫素)、子宫功能性改变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宫颈成熟时分娩启动的必备条件。缩宫素与前列腺素是促进宫缩的最直接因素。
影响分娩的因素有哪些?决定分娩的因素是产力、产道、胎儿及社会心理因素。各因素正常并相互适应,胎儿经阴道顺利自然娩出,为正常分娩。让我们分别来说一说:
一、产力:什么是产力?产力指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子宫内逼出的力量。包括子宫收缩力(简称宫缩)、腹肌及膈肌收缩力(统称腹压)和肛提肌收缩力。
其中子宫收缩力是临产后的主要产力,腹压也就是腹肌及膈肌收缩力是第二产程胎儿娩出的重要辅助力量,肛提肌收缩力是协助胎儿内旋转及胎头仰伸所必需的力量。
(一)子宫收缩力:
子宫收缩力是临产后的主要产力,贯穿于整个分娩过程中。临产后的宫缩能迫使宫颈管消失、宫口扩张、胎先露部下降、胎盘和胎膜娩出。临产后正常宫缩的特点包括:
1、节律性
子宫节律性收缩是临产的重要标志。子宫收缩是具有节律的阵发性收缩,每次阵缩由弱渐强(进行期),并维持一定时间(极期),随后再由强渐弱(退行期),直到消失进入间歇期。间歇期一般为5-6分钟,随产程进展宫缩持续时间逐渐延长,间歇期逐渐缩短。当宫口开全之后,子宫收缩持续可达60秒,间歇期可短至1~2分钟。如此反复直至分娩结束。宫缩时子宫壁血管受压,子宫血流量减少,胎盘血液循环暂时受到一定干扰,但宫缩间歇期,子宫肌肉基本放松,子宫血流量又恢复,胎盘血液循环恢复。因此节律性对胎儿血流灌注有利。
2、对称性和极性
正常宫缩起自两侧子宫角部,迅速向子宫底中线集中,左右对称,然后以每秒约2cm的速度向子宫下段扩散,约15秒均匀协调地遍及整个子宫,此为子宫收缩的对称性。子宫收缩力以子宫底部最强最持久,向下则逐渐减弱,子宫底部收缩力几乎是子宫下段的两倍,此为子宫收缩的极性。
3、缩复作用
子宫平滑肌与其他部位的平滑肌和横纹肌不同。子宫体部为收缩段,子宫收缩时,其肌纤维缩短变宽,收缩之后间歇期肌纤维虽又重新松驰,但不能完全恢复到原来的长度,经过反复收缩,肌纤维越来越短,这种现象称为缩复作用。随着产程进展,缩复作用使子宫腔内容积逐渐缩小,迫使胎先露下降及子宫颈管逐渐展平。
(二)腹壁肌及膈肌收缩力腹壁肌及膈肌收缩力是第二产程时娩出胎儿的重要辅助力量。当宫口开全后,胎先露已下降至阴道。每当宫缩时,胎先露部或前羊水囊压迫骨盆底组织及直肠,反射性地引起排便动作,产妇主动屏气向下用力,腹肌及膈肌强有力的收缩使腹内压增高。腹壁肌及膈肌收缩力(腹压)在第二产程,特别是第二产程末期配以宫缩时运用最有效,能迫使胎儿娩出。腹肌及膈肌收缩力在第三产程还可促使胎盘娩出。但过早应用腹压,不但对产程无益,相反容易使产妇疲劳、宫颈水肿,致使产程延长。
(三)肛提肌收缩力肛提肌收缩力有协助胎先露在骨盆腔内旋转作用。当胎头枕骨露于耻骨弓下缘时,还能协助胎头仰伸及娩出。胎儿娩出后,胎盘降至阴道时,肛提肌收缩力也有助于胎盘娩出。
二、产道(一)骨产道指真骨盆,是产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小、形状与分娩关系密切。
——骨产道介绍:骨盆腔分为3个假想平面,即通常所称的骨盆平面。
1.骨盆平面及径线
(1)骨盆入口平面:即真假骨盆的交界面,呈横椭圆形,前方为耻骨联合上缘,两侧为髂耻缘,后方为骶岬前缘,有4条径线即入口前后径、入口横径、入口左右斜径。
①入口前后径:又称真结合径,指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至骶岬前缘正中的距离,平均值为11cm,胎先露入盆与此径线关系密切。
②入口横径:左右髂耻缘之间的最大距离,平均值为13cm.
③入口斜径:左右各一。左骶髂关节至右髂耻隆突间的距离为左斜径,右骶髂关节至左髂耻隆突间的距离为右斜径,平均值为12.75cm
(2)中骨盆平面:呈前后径长的纵椭圆形,是骨盆最小平面,最狭窄。其大小与分娩关系最为密切。其前方为耻骨联合下缘,两侧为坐骨棘,后方为骶骨下端,中骨盆平面有两条径线,即中骨盆横径及中骨盆前后径。
①中骨盆前后径:
耻骨联合下缘中点通过两侧坐骨棘连线中点至骶骨下端间的距离,平均值为11.5cm.
②中骨盆横径:
又称坐骨棘间径。指两侧坐骨棘间的距离,正常值平均为10cm,其长短与胎先露内旋转关系密切。
(3)骨盆出口平面
由两个不同平面的三角形组成,其共同的底边是坐骨结节间径。前三角的顶端为耻骨联合下缘,两侧为耻骨降支;后三角的顶端为骶尾关节,两侧为骶结节韧带。骨盆出口平面共有四条径线,出口前后径、出口横径、前矢状径、后矢状径。
①出口前后径: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尾关节间的距离,平均值为11.5cm.
②出口横径:又称坐骨结节间径,平均值为9cm。指两侧坐骨结节内侧缘的距离。出口横径是胎先露部通过骨盆出口的径线,与分娩关系密切。
③出口前矢状径:耻骨联合下缘中点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间的距离,平均值为6cm.
④出口后矢状径:骶尾关节至坐骨结节间经中点的距离,平均值为8.5cm.若出口横径稍短,则应该测量出口后矢状径,如两径线之和≥15cm时,正常中等大小的胎头可通过后三角区经阴道分娩。
(四)骨盆轴与骨盆倾斜度
骨盆轴为连接骨盆各假想平面中点的曲线。分娩及助产时,胎儿沿此轴方向娩出。骨盆轴上段向下向后,中段向下,下段向下向前。
骨盆倾斜度是指妇女直立时,骨盆入口平面与地平面所成的夹角,一般为60度。若倾斜度过大,常影响胎头衔接,改变体位可改变骨盆倾斜度。
三、胎儿:胎儿大小、胎位及有无畸形是影响分娩及决定分娩难易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①胎儿大小:主要通过超声检查结合孕妇宫高、腹围、孕期体重增长来综合估计胎儿体重,一般估计的胎儿体重与实际出生体重相差在10%以内即视为评估准确。分娩时,即使孕妇骨盆大小正常,但如果胎儿过大致胎头径线过长,可造成头盆不称导致难产。胎头是胎体的最大部分,也是胎儿通过产道最困难的部分。
胎头各径线:主要有4条,双顶径、枕额径、枕下前囟径、枕颏径。(枕颏径最大,13.3cm:至刻骨下方中央至后囟顶部的距离;双顶径9.3cm:两顶骨隆突间的距离,为胎头最大横径;枕额径11.3cm:鼻根上方至枕骨隆突间的距离;枕下前囟径9.5cm:前囟中央至枕骨隆突下方的距离)。
双顶径可用于判断胎儿大小;胎儿一般以枕额径衔接,以枕下前囟径通过产道。
胎头两颅缝交接空隙较大处称为囟门,大囟门又称前囟,由两侧额骨、两侧顶骨及额缝、冠状缝、矢状缝形成的菱形骨质缺如部位,小囟门又称为后囟,由两侧顶骨、枕骨及颅缝形成的三角形骨质缺如部位。囟门是确定胎方位的重要标志。在分娩过程中,颅缝与囟门使头颅骨板有一定的活动余地,胎头在通过产道时受到挤压,颅缝轻度重叠,使胎头变形、变小,有利于胎儿娩出。
②胎位:胎位是决定胎儿能否正常分娩的重要因素之一。产道为一纵行管道,纵产式(头先露或臀先露)时,胎体纵轴与骨盆轴一致,容易通过产道。头先露较臀先露容易娩出。肩先露时,胎体纵轴与骨盆轴垂直,足月活胎不能通过产道,对母儿威胁极大。
③胎儿畸形:胎儿某一部分发育异常、脑积水、脉络丛囊肿、连体双胎等,由于胎头或胎体过大,通过产道常发生困难。
四、社会心理因素分娩虽属于生理过程,但对产妇确实可以产生心理上的应激。产妇的社会心理因素可引起机体产生一系列变化从而影响产力,因而也是决定分娩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准妈妈对分娩中所要面临的挑战没有心理准备,或是对分娩过程中过度恐惧、焦虑、紧张、不安、使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肺内气体交换不足,致使子宫缺氧收缩乏力,宫口扩张缓慢,胎先露部分下降受阻,产程延长,产妇体力消耗过多,血压升高,甚至可导致胎儿窘迫、产后出血等,导致胎儿很难顺利娩出。所以在分娩的过程中,应给产妇心理支持,耐心讲解分娩的生理过程,尽量消除产妇的焦虑和恐惧心理,使产妇掌握分娩时必要的呼吸和躯体放松技术。
敬请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