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幼儿都曾有过攻击行为,偶尔为之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是很正常的,但如果这种行为频繁发生,就会影响该幼儿与其他小朋友的关系了。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分析这类小朋友出现攻击行为的原因。
(1)模仿是导致幼儿产生攻击行为的很重要的原因。
幼儿一方面是模仿影片、动画片中的打斗场景,一方面是模仿家长的行为。在一些家庭中,幼儿在犯错之后会受到家长的“棍棒教育”,导致他们在幼儿园的生活中也表现出攻击行为。
(2)没有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现在大多数幼儿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当出现问题时,很多家长会采取顺从孩子或转移孩子注意力的方法。例如:家中看什么电视节目大多数都是由孩子决定的;孩子摔倒了,家长会说“该死的石头把宝宝绊倒了,打石头”。结果导致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到了幼儿园后就会出现“我想玩就得给我,不给就打”,或者把过错归咎于他人,进而出现攻击行为。
(3)幼儿不像成人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
当幼儿园的一日生活长时间出现“放羊”现象时,就会造成幼儿精神的疲劳,他们就会通过攻击行为进行不正当的“宣泄”。
找到了原因后,教师应该怎样进行指导呢?
(1)避免环境中出现诱导幼儿攻击行为的因素。
家园共同配合减少、避免环境中的暴力因素,比如筛选没有暴力情节的儿童影像制品,亲子之间和睦相处等。
(2)教给幼儿正确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方法。
比如轮流、剪刀石头布、协商等。对于那些善意的爱“打抱不平”的幼儿,教师应指导他们必要时寻求教师的帮助。
(3)榜样强化作用及鼓励。
对通过协商解决矛盾的小朋友给予表扬,以此来树立榜样;对于有攻击行为的幼儿多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