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多亲切的称呼!仁义礼智信,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好人凝聚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今天,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下,好人诠释着道德品质的新内涵,领奏出时代的最强音。
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关于《关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孝老爱亲、诚信教育、公益活动、学雷锋志愿者活动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与文明社会、文明乡村等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有力结合起来,让更多的好人诠释正能量,让我镇涌现出更多的“敬业奉献、孝老爱亲、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类型的好公民,为建设美好闫集、大美萧县而奋斗,而拼搏!
“要让好人有好报”、“不能让好人做了好事还受委屈”、“更不能让好人流血流汗还流泪”……群众这些话语,表达了关爱好人的真挚情怀,让更多闫集好人发扬光大!
近期,“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已被国家列入文明城市创建测评体系。我们要把关怀善待道德模范和各类好人的工作做好,常抓不懈,把我县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推向新高潮!
杜法政
杜法政,年9月出生,刘店行政村东南组村民。
年3月从刘店村科技村长的职位上退休后,不仅常给周边家庭农场工人上农技课、传授科学种田知识,还到刘店小学义务为学生上音乐课、讲故事。年3月,杜法政得知闫集镇中心校乡村少年宫聘请“五老”人员当辅导员,他欣然前往,为孩子们当起二胡班辅导员。他自费购买饼干、巧克力等小食品,让小学员在大课间时补充营养;为建档立卡贫困儿童添置新衣、休闲鞋。他冒着严寒清扫学校门口的积雪,方便学生通行,成为孩子们的“知心爷爷”。
年6月,杜法政被评为“宿州好人”。
李木兰
李木兰,年3月出生,闫集行政村李各第七村民组村民。
李木兰的儿子李笑刚出生就因脑积水而昏迷不醒,好不容易醒来,嘴唇颤动却不会哭。此后李木兰抱着儿子来回奔波于萧县、医院,期盼着奇迹出现的那一刻……
20多年的坚持,感动了左邻右舍,大家都称她为李各村“最美妈妈”。
年8月,李木兰被评为“宿州好人”。
赵培华
赵培华,年5月出生。柳园行政村前柳园第一村民组村民。
赵培是一位左下肢残疾的青年,却凭着勤劳和智慧,不仅筑起了自己的小康路,还带领周边乡亲走向脱贫致富路。
年4月他到常熟市一家服装厂做学徒。为了把先进的制衣技术引进家乡,年3月到上海学习缝纫机维修。年3月8日,柳园村首家民营企业——徐州XX服饰柳园分厂,在赵培华的家庭作坊开张了。他招收了28名家庭贫困、身体残疾但是有劳动能力的留守妇女进厂务工。工人们既能在家照顾公婆,接送小孩上下学,农忙时料理耕种,还能在服装厂打工挣钱。同年4月2日,首批儿童成衣件出厂,职工们也首次领到了工资。他关心家乡经济发展,为弱势群体谋福利的善举,在年7月4日的《安徽日报》上被宣传报道。
年10月,赵培华被评为“宿州好人”。
穆井民
穆井民,年10月出生,闫集行政村周庄自然村村民。
他很穷,家里唯一的电器是一台老式黑白电视机;它很富,自己花钱为村民买变压器、打对口井;村里的农作物因积水受淹,他开沟铺管、排涝减灾;他5次奔赴他人轻生现场施救,挽回四条人命……他就是闫集行政村周庄自然村的好村民,为公益事业而“倾家荡产”的87岁空巢老人——穆井民。
年12月,穆井民被评为“宿州好人”。
李德里、李美荣
李德里,男,年6月出生,其妻李美荣年9月出生,闫集行政村李各自然村村民。
36年来,李德里、李美荣夫妇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两个卧床不起的佝偻病患儿,重复着翻身、按摩、喂饭、洗澡、理发、把大小便的一系列护理活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未间断,彰显了人间大爱。
年12月,李德里夫妇被评为“宿州好人”。
黄素丽
黄素丽,年2月出生,大杨庄行政村姜黄庄自然村村民。
从年年初开始悉心照料婆家奶奶和婆婆的生活起居。95岁高龄的奶奶过世后,她专心伺侯因瘫痪而卧床不起的婆婆,照料因小脑萎缩而行动不便的公公。
有人说,她是新时代农村妇女的楷模,她说:“我只是做了一个晚辈应该做的事儿”
年2月,黄素丽被评为“宿州好人”。
王北京
王北京,年4月出生,汪楼行政村唐楼第一村民组村民。
年3月,王北京满怀创业的理想向政府贷了十万元的农贷,办起了木材收购点。他诚信经营,生意红火。创业规模越来越大。年以来,先后吸纳自黄口、闫集等乡镇5个行政村9名建档立卡扶贫户的村民前来务工,先后有5名村民脱贫致富,他的木材收购点被广大村民誉为“扶贫车间”。他捐资修路,也为缺劳力农户收获农作物,向骨折患病的王谋华捐助万元善款,帮他度过难关。年春节,王北京购买价值多元的慰问物品,赠送给2个乡镇的20多户贫困家庭。
年11月,王北京被村总支评委优秀共产党员;年3月被评为“宿州好人”。
纵春影
纵春影,年2月出生,刘店行政村纵香铺自然村村民。
年航空学校毕业后,在徐州观音机场任售票员,有着稳定的收入。年春天,她辞去工作,返乡创业,承包亩流转土地、25亩水面,成立了集种植、养殖于一体的双料型家庭农场——振北农场。在经营过程中招收贫困户和留守妇女到农场务工,带动相邻脱贫奔小康。
两年来,她经常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