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洋讲白癜风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9192509.html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不断报道自伤事件,尤其以青少年居多。虽然自伤行为可能不如自杀那么引人注目,但其危害性同样不容小觑。那么,什么是自伤呢?目前,关于自伤的定义还没有达到共识,我们采用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临床指南中对自伤的定义:“自我毒害和自我伤害,无论这个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比如,抓挠、割伤、撞击和烧伤自己等。每当在网上看到那些触目惊心的照片,我们都不禁要问:是哪些因素导致孩子如此伤害自己呢?自伤的风险因素包括遗传、生物、精神障碍、心理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①心理因素包括抑郁、焦虑、情绪失调、人格障碍、攻击性和低自尊。②环境因素包括遭受生活压力事件,例如性虐待、暴力、父母分居、欺凌、家庭或父母冲突和学校学业问题。其中,欺凌是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许多研究证实,欺凌受害者与自伤有关。欺凌受害者指的是一段时间内反复遭受攻击性行为或故意伤害的受害者。尤其是同龄人的言语欺凌,似乎与青少年的自我伤害有很强的联系。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先前的一些研究表明,不仅欺凌受害者的经历与自伤有关,而且欺凌攻击者的经历也与自伤有关。同时,如果欺凌攻击者也有被欺负的历史,即所谓的“欺凌-被欺凌者”,那么,其进行自伤行为的风险增加。然而,并非所有遭受欺凌的青少年都会伤害自己。那么,自伤与被欺凌者、欺凌者和欺凌-被欺凌者之间具体的关系是什么?以及哪些因素可以解释这些关系?哪些保护因素可以调节这些欺凌行为与自伤之间的关系呢?一项基于名12~19岁青少年群体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欺凌-被欺凌者的自伤风险最高,比既不是欺凌者又不是被欺凌者的正常青少年自伤风险高6倍,被欺凌者比正常青少年高5倍,欺凌者自伤风险高于正常青少年3倍;女孩在受欺凌时自伤的风险明显大于男孩;抑郁、焦虑和父母冲突在被欺凌者与自伤、欺凌-被欺凌者与自伤之间起一定的作用;学生在校的行为问题在欺凌者与自伤、欺凌-被欺凌者与自伤之间起一定的作用。父母的支持和学校幸福感(学校联结、教师支持、喜欢学校)可能会减轻欺凌行为对青少年自伤的有害后果。该如何预防青少年自伤呢?1/
转载请注明:http://www.hjmgt4000788781.com/njsyy/9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