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保健食品当药品贻误病情危生命
易中招人群:老年人。
有些老年人尤其是慢性疾病患者担心长期服药有毒副作用,又求健康心切,误认为保健食品对疾病有直接疗效,拿保健食品当药品服用。
保健食品不是药品,没有临床治疗作用,不能代替药品。老年朋友购买保健食品时要理性,不要将保健品当做“救命稻草”,盲目听从商家所宣传的功效,必须严遵医嘱、科学用药。擅自停药或用保健食品控制病情,反而会贻误病情。
误区二:多种药物叠加用欲求疗效反伤身
易中招人群:慢性病患者。
很多人认为生病了多吃几种药,作用会更强,疗效会更好,病好的会更快。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专家建议:在选购药品时,消费者首先应识别药品的通用名,判断该药的成分,弄清楚该药是不是自己要买的或与自己正在服用的药是不是存在成分相同的情况,以免买错药或重复用药,导致严重后果。
用1种药能治的病就不用2种药。如病人同时患多种病,特别是老年人,一人多病,看多科医生,开多种药,可能会一次服十几种药。我们应找医生,请医生帮助选择必须用的是哪几种,那些不必要吃的药要坚决停用。同时要注意含同种成分的药品不要重复服用。比如许多中成药表面看是中药,但实际是中西药混合制剂。如降糖药消渴丸含西药成分格列本脲,与其他降糖药联用时,剂量叠加,而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此外,许多感冒药中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成分,如果不看清楚,将多种感冒药同时服用,就可能导致对乙酰氨基酚服用量过大,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造成肝损伤。
误区三:随意换药调剂量加重病情要当心
易中招人群:青壮年人。
例如,很多高血压患者不按医生处方用药、不规律用药。平时一般不吃药,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后才服药,症状一消失马上停药,殊不知这种做法非常危险。大部分降压药物要达到其最大疗效一般需1周左右的时间。突然加量或换服其它降压药物,容易导致血压波动变大,忽高忽低的血压,反而会增加中风、心肌梗死、肾损害等风险,使病情加重。故高血压药物需要在血压计监测的情况下规律地使用,使高血压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平稳的波动范围。
抗菌药的使用中也有患者随意加量、任性换药的现象。有的患者使用某种抗菌药一两天后症状没有明显好转,就随意加量或换用其他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药效依赖于有效的血药浓度及药物疗程,如达不到有效的血药浓度及药物疗程,不但不能彻底杀灭细菌,反而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增加治疗难度。
误区四:药品存放太随意儿童误服损健康
易中招人群:学龄前儿童。
孩子好奇心重、模仿能力强,一些药品形状、色彩对他们都很有吸引力,加之家长存储不当,孩子可以拿到就很容易当糖豆误食,诱发疾病,甚至威胁生命。
很多儿童药品为了掩盖苦味通常会添加甜味剂,目的是方便儿童服用,但是由于口感较好,易被儿童当成饮料服用;糖衣片、胶囊剂颜色一般较鲜艳,易被儿童误当成糖果服用;模仿是儿童的天性,看到家长吃药,会下意识地模仿。
鉴于以上情况,家长务必要将药品存放在儿童看不到、够不着的地方,最好能锁起来;家长最好先以儿童高度的视角观察,用儿童的臂长测试,看看药箱放在哪个高度,儿童会接触不到,并注意加强教育。
如果发现孩子已经吃错了药,首先不要惊慌失措,一定要就近就医,以免错过治疗的时机。同时不要忘记将孩子吃错的药和药瓶带上,以供医生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误区五:盲目相信OTC认为没有副作用
易中招人群:青壮年人。
非处方药有较高的安全性、不易引起药物依赖性、耐药性或耐受性,也不易在体内蓄积,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非处方药本身也是药,不是绝对没有不良反应。有些非处方药在少数人身上也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有时甚至能引起死亡。所以非处方药也要严格按照药品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服用,不能随便增加剂量或增加服用次数,改变用药方法或用药途径。
若服用了三五天非处方药后,病症仍没有明显改善,或者病情还有加重迹象,抑或是出现了皮疹、瘙痒、高热、哮喘及其他异常现象,应立即停药,到医院就诊。
误区六:成瘾药物要辨清滥用易致依赖性
易中招人群:青少年。
大家都知道麻醉类止痛药会引起药物成瘾,其实生活中一些常见药品如长期服用,同样会让人在身体与心理上形成依赖,上瘾难戒。
在与我们生活最“亲密”的止痛药和镇咳药等家中必备药物中,有些也含有能使人成瘾的成分,如若不遵医嘱随意服用,就会很容易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染上药瘾!如常用的镇咳药复方甘草片由于组成物中包括阿片,久服可能上瘾,一般最多连续服用五天必须停药。
反复使用易成瘾药物可导致躯体和精神依赖,停药后会出现戒断症状,如精神不振、打哈欠、流泪、流涕、出汗、全身酸痛、失眠、呕吐和腹泻等,严重者会出现肌肉痉挛、癫痫发作甚至休克。
专家提醒,药物在正常合理的范围内服用,会对疾病有很好的控制效果。在服药的时候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处方或药品说明书来服用,不要反复的加量服用,以免导致成瘾。
误区七:不敢服药恐伤胎过度谨慎不可取
易中招人群:孕妇。
怀孕了,对准妈妈来说,除了孕育新生命的欣喜与期待之外,或多或少会伴随着不安的情绪,生怕稍有差池会伤害到腹中胎儿。尤其是准妈妈生病,怕伤到宝宝,坚决硬抗,不肯吃药。
那么准妈妈到底能不能用药呢?目前我国对孕妇的用药借用了美国药物和食品管理局制定的标准,按药物的不同危害分级如下:
A级药物:对孕妇安全,对胚胎、胎儿无危害,如适量维生素A、U2、C、D、E等; B级药物:对孕妇比较安全,对胎儿基本无危害,如青霉素、红霉素、地高辛、胰岛素等; C级药物:仅在动物实验研究时证明对胎儿致畸或可杀死胚胎,未在人类研究证实,孕妇用药需权衡利弊,确认利大于弊时方能应用,如庆大霉素、异丙嗪、异烟肼等; D级药物:对胎儿危害有确切证据,除非孕妇用药后有绝对效果,否则不考虑应用,如硫酸链霉素(使胎儿第8对脑神经受损、听力减退等)、盐酸四环素(使胎儿发生腭裂、无脑儿等)等是在万不得已时才使用;
X级药物:可使胎儿异常,在妊娠期间禁止使用,如甲氨蝶呤(可致胎儿唇裂、腭裂、无脑儿、脑积水、脑膜膨出等)、己烯雌酚(可致阴道腺病、阴道透明细胞癌)等。
可见,并不是所有的药物孕妇都不能用。孕妇用药的最危险时期是妊娠开始的前3个月,此时胎儿正处于发育形成期,最易受药物的攻击,如引起胎儿畸形、流产,因此,在此期间尽量不用任何药物。
在怀孕期间遇到需要用药的情况时,正确做法是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的“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相关内容,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进行治疗。
误区八:中药认识太片面安全无毒不正确
易中招人群:所有人。
近年来,中药养生逐渐成了一股潮流。很多人都认为中药安全、没有副作用,甚至能“有病治病,无病健身”。基于这种认识,不少人爱到药店买些中药来“自治”疾病,有些老病号甚至将一些含有参类的中药错当“补药”长期服用来达到保健的目的。
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中药也不例外。日常生活中,不少喜欢擅购中药治病、保健的人本身多缺乏足够的医学常识,易因辨证不准、重复用药、超量滥用引起不良反应,甚至导致病症加重,特别是有基础病的患者以及老人、小孩和孕妇,服用不慎更容易伤身,应当引起警惕。
误区九:送服药物图方便使用饮料隐患多
易中招人群:青壮年。
口服用药应该用白开水送服,但在日常生活中,为图方便随手用咖啡、果汁、牛奶等饮料送服药物的现象,在忙碌的白领中并不少见。其实,用咖啡、饮料、牛奶等送服药物,会影响药物疗效甚至对健康造成影响,是非常错误的。
专家提示,布洛芬等解热镇痛类感冒药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一般胃病患者使用时,应当按照医生的要求服用,而咖啡中的咖啡因则更会刺激胃酸分泌,加重布洛芬对胃黏膜的副作用,这样非常容易诱发胃出血、胃穿孔。
也有人在服药时嫌苦用饮料或牛奶代替白开水服药,这也是不正确的。
误区十:发烧就用抗菌药不遵医嘱误病情
易中招人群:所有人群。
身边很多人在感冒发烧时都会自行使用抗菌药物,但发热不等于感染,更不等于细菌感染。
其实发烧只是一个症状,并不是造成疾病的原因,发热的原因很多,除了感染性外,还有结缔组织性疾病、肿瘤性、药物热。即使感染性,还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不同病原。一般感冒多由病毒引起,药物治疗以对症治疗、缓解感冒症状为主。抗菌药物只对细菌有杀灭或抑制作用,没有细菌感染时,用抗菌药物是没效果的。感冒一开始就服用抗菌药物,不但对治疗无益,还会引起药物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只有感冒后出现咳嗽频繁,伴黄稠粘痰、发热、咽疼等继发细菌感染的症状时,医院检查,医生会根据病情选用相应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