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滞血瘀,痰饮湿阻”浅说(下)
杨思远 2017.12.13
2.痰饮湿阻
痰、饮、湿是与气滞血瘀紧密相联的阻滞性证状,但又各有各的表现。
“湿”是最常见的现象,也是造成气滞血瘀痰饮滞积的重要原因。现在的人们,静多动少,很多工作需要久坐,三焦得不到必要的运动,人们很少有自然汗出的机会。这是造成体湿的重要外部因素。从人体自身来讲,湿主要是脾虚造成的。脾主湿,司运化,其运化之功与三焦紧密相联。脾虚使的运化失司,水气津液不能输布升化,停于三焦脏腑肌肉之间,成为死水、废水,这就形成了中医所说的“湿”。体湿的主要表现是身重、走路觉得拉不动腿、腹大腿粗臀肥、大便黏、便后不易擦净冲掉、时有便溏便稀、皮肤干燥、舌头肥胖并有明显齿痕、惧寒畏热等。体湿虽不是大病,但湿久必滞,滞久必积,积则成患。
湿有多种类型,人们熟悉的有湿热、寒湿、风湿、类风湿等,湿与火并则结为痰,湿重遇水则成饮。因此,湿与风、寒、暑、燥、火并为六邪,是许多疾病的诱因,应引起高度重视。
“饮”已经是一种病了。中医虽有痰饮、湿饮之说,但饮又不同于痰和湿,而是一种水气病。《伤寒论》说有四饮,即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也有称为风水、皮水的,其证状,简单说就是积水和水肿,水结于心下为痰饮,“水走肠间,沥沥有声”为悬饮,“水流于胁下,咳唾引痛”“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为溢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为支饮。其病因多责之于肾,肾阳不足,下焦虚寒,水液不得气化。其实更多的应责之于三焦,三焦不畅,水液不得输布,则造成积水。水饮的主要表现就是胸腹积水和水肿,短气不能深呼吸,吐涎。常见水气病如中风后的脑积水、胸膜炎、腹膜炎、肾炎等造成的积水和水肿。轻度水气病一般表现为脚腿肿,头面肿。对此应予重视,拖延日久可能导致肾功能严重受损。另外,俗语有言,“男怕裹脚,女怕戴帽”,当男人腿脚肿,女人头面肿证出现时,一般预后不佳,应及时治疗。
“痰”一般起之于湿和饮,亦有直接感染生痰者。痰的范围很广,不仅包括咳嗽吐痰的痰,更包括一些从表面看不见的痰。湿久生痰,痰重则阻。常见的痰证如癫癎、疟疾、肺痈、关节或体内组织积液。痰一般最先生于三焦,造成气阻胸满之证,并在三焦淋巴系统和各种脏器上形成结节、结核、囊肿等,中医称之的“痰核”。而炎证在中医上也多归于痰证。痰证重病一般比较容易发现,且预后较差,易为人们所重视。轻证如结节、囊肿、无菌型炎症等,证虽不著,但危害不小,又不易发现,更应引起重视。痰证有热痰、寒痰,一般痰证早期表现为酸、麻、胀、痛,当发一些不明原因的酸、麻、胀、痛时,最好找个中医看看,因为这时西医很难做出诊断,当然也就难以介入治疗。
综上所述,“气滞血瘀,痰饮湿阻”早期一般都不是什么大病,其病多在三焦网膜之间,调理治疗起来也比较容易。但因人们多不能辨清阴阳虚实寒热,自行调理难度较大,西医对此类病证一般也没什么好办法。还是那句话,别嫌麻烦,找个中医看看费不了多少事,也花不了多少钱。
当然也有些人听了一些养生讲座,说什么可以去湿,会么可以去痰,什么能活血化瘀,于是今天煮红豆薏米粥,明天喝三七粉,后天做固元膏,钱不少花,事也没少费,如果说没有什么效果倒不怕,怕的是反用反补,适得其反。
至于排水去湿利痰的经典方剂,确实很多,但从前面介绍的那些活血化瘀排脓的方子看,一般人还真不敢轻用,因为治病不难辨证难,不能准确辨证还是不要轻易去试,毕竟“是药三分毒”。如果你不是真正想学中医,倒不如在健身上下点功夫。
预防滞血瘀痰饮湿阻的最好方法就是锻炼身体。首推的锻炼方式是走路,迈开脚,缓缓而行,胜似闲庭信步,走到身有微汗,就已经达到了很好的预防效果。如果再能练练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之类兼有调气功能的功夫,那就更好了。
预防滞血瘀痰饮湿阻的第二个方法就是管住嘴,少些大鱼大肉,多些五谷杂粮,适当加些水果蔬菜,不挑食,不偏食,少吃错季蔬果。说到吃,中医认为人应以五谷杂粮为主,蔬果只能作副食。因为五谷杂粮都是植物的种子,是最具生命力的、阴阳平衡的食物,人吃了可得山川日月精华,可享阳光雨露滋润,是人的精气神的重要来源。而鱼肉腥臊,蔬果寒凉,或阴或燥,多食不利。现在有些人为了减肥,基本不吃主食,只吃蔬果,长此以往必有隐疾,切记,切记。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