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年轻人用绳子牵着一只羊走路。
路人说,这只羊之所有跟着你走,是因为你用绳子栓着它,并不是因为这只羊真心愿跟着你。
于是年轻人放开了绳子,自己随意走,然而羊与年轻人仍然寸步不离。
路人为此很好奇,问年轻人原因,年轻人说:“因为我供给它饲料和水草,还精心照料它。因此,拴住羊的不是那根绳,而是对羊的照料和关爱。”
教育启示年轻人对羊的关爱是“供给它饲料和水草”以及“精心照料它”,用心理学的语言说,这就是激励机制的两个层次。“供给它饲料和水草”是让它生活有保证,这属于物质激励,而“精心照料它”则属于精神激励。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尊重和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需求。来自父母的接纳、尊重、表扬,都能让孩子体会到快乐。这种内在精神上的愉悦,远不是简单物质激励可比的。
家庭教育里,很多家长抱怨自己说的话,孩子不愿听,却忘记了教育的本质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若你的教育无法让孩子感受到爱,那么也就注定你的教育是无效的。
曾经在电梯里听到过一对母子的对话:
小男孩背着书包,满头大汗,笑着地对母亲说:“今天学校组织大扫除,我一个人就把班上所有的窗户擦干净了,腰都要断了!”
妈妈有点不耐烦地说:“小孩子哪有什么腰?干这么点小事,就叫苦不迭。这种事情这么积极,学习的时候怎么不见你积极?”
小男孩本来还面带笑意,听妈妈这么一说,立刻就着急地想要分辨:“谁说的,你怎么知道我学习不积极?我昨天……”
“说你两句还不行了是吧?看把你能的。你晚上想吃什么赶紧说,我回去还要做饭呢……”
孩子说出自己的辛苦劳动,只是希望和妈妈分享自己今天在学校的事情,让妈妈肯定或者表扬自己的付出。但是很可惜这位妈妈早早地站在自己的立场否定了孩子。
孩子想要表达的永远不是他所说的内容,而是渴望被理解、被认同的心情,以及想要宣泄的情绪。
可惜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会抓住孩子话里的漏洞,试图“以小见大”借机教育孩子。
听不进孩子的不同意见,听不懂孩子想要表达的情绪,这些都会成为横亘在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鸿沟,但是更可怕的是,有的家长会出口成“伤”。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有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妈妈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其中有一个回答是转自一位微博博主:
小时候,每逢考试之前,妈妈想要劝我去复习的时候,她不会好好说,而是冷嘲热讽地表示:你就别复习,到时候抄抄同学的试卷,多抄几分。
到了要出门考试的时候,明明想要鼓励我加油考好一点,说出口的话却是:多抄几分,省得开家长会的时候我丢人。
可能很多人都会说,家长们都是“刀子嘴豆腐心”,但正如知乎中另一个回答一样:我不相信有一张刀子嘴的人会有一颗豆腐心,就算有,那也是硬梆梆的冰冻豆腐,可以砸死人的那种。
请家长们记住,你说的话孩子愿不愿意听,有没有用,不取决于你的话是不是正确,你的初衷是不是善意的,而是取决于你说话时的语气、呈现的态度,以及孩子能否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你对他的爱。
*图文来源来源于网络,综合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