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积水是一种常见但病因复杂的神经系统疾病,以脑脊液在脑室系统及蛛网膜下腔内聚积并不断增长为特征,既可由先天性遗传因素导致,也可由后天脑外伤、脑出血等疾病诱发。脑脊液的产生与被吸收进入静脉窦的不平衡、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或者脑室内渗透压维持功能紊乱均能导致脑脊液增多、脑室扩张。
道路交通事故居我国伤害原因首位,是我国颅脑损伤和创伤死亡的主要致伤原因。颅脑损伤在我国道路交通伤中所占的比例较高,研究显示,中国道路交通伤患者中颅脑损伤的发生率(27.1%)明显高于美国(11.1%)。颅脑损伤被称为“沉默的流行病”,其严重程度及后遗症可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影响。重型颅脑损伤(sTBI)后常并发脑积水,后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是sTBI患者病情加重、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
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脑积水的发生得到大家的公认,一般观点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室系统内积血血块常常堵塞中脑导水管、中央孔及基底池或脑受压使脑室变形,以及血性脑脊液中的红细胞使蛛网膜绒毛堵塞而产生脑积水。也有研究表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搏动分布明显紊乱,而改善SAH后脑脊液循环的措施则可以减少脑积水的发生。开放性颅脑损伤对sTBI患者术后脑积水影响的报道并不多。开放性损伤继发脑积水的可能性大,推测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方面脑脊液循环障碍,脑脊液循环时间长致脑脊液滞留易形成脑积水,另一方面与开放性损伤时血脑屏障破坏,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有关。血肿位于硬膜下或脑内时患者多数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且手术时需打开硬脑膜,而硬膜的完整性对保持颅内压力梯度及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意义重大。
成人慢性梗阻性脑积水常表现为间断性头痛、头胀、头沉、头晕、耳鸣耳堵、视力下降;婴幼儿梗阻性脑积水多见头颅增大。前囟紧张饱满,颅缝开裂。头皮静脉怒张,落日目,眼球震颤,斜视,可伴有语言、运动功能障碍,抽搐,智力低下。
1.X线头颅摄片:可见颅骨变薄,骨缝增宽。较大儿童可见颅缝分离、脑回压迹增多。
2.脑室造影:经前囱穿刺注入造影剂Amipaque10ml。也可注入30-50ml空气,但必须和脑脊液等量交换。体质弱者应慎用。通过脑室造影可知脑室扩大的程度及皮质厚度,阻塞的部位及原因。
3.放射性核素检查:将放射性碘标记血清白蛋白注入脑室后,行放射性核素扫描,观察脑室系统阻塞的部位及脑室大小。若标记物可通过脑室系统,且聚集于脑表面,但比正常时间延长,表明脑室系统不全阻塞。若不聚集于脑表面,则表明脑室系统或蛛网膜下腔阻塞。
4.脑超声波检查:优点是简单易行。可提示双侧侧脑室对称性扩大。
5.CT检查:具有迅速、安全、无痛等优点。不但可立即确诊,还可知道阻塞的部位及阻塞的原因、脑室扩大的程度及皮质的厚度。
6.磁共振检查:是目前最理想的诊断方法。除具有CT检查的一切优点和功能外,还可观看颅内一切结构的清晰图像,使一些脑积水的病因和病理状态一目了然。
以手术治疗为主
①、减少脑脊液分泌的手术:内镜下脉络丛电灼术
②、脑脊液分流术(1)颅外分流术(2)颅内分流术
③、解除阻塞病因的手术:这类手术有切除颅内占位病变、切除局限于第四脑室正中孔处的粘连膜、切开中脑导水管的瓣膜等。
常用手术治疗是颅外分流术中的脑室-心房分流术、脑室-腹腔分流术
(注: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术前准备:①术前10~12小时常规剃头、洗头外还需备皮,从胸部由锁骨上部到耻骨联合,两侧至腋后线,包括同侧上臂上1/3和腋窝部,注意脐部清洁。②术前8~10小时禁食水)
非手术治疗
适用于早期或病情较轻,发展缓慢者
其方法:①使用利尿剂或脱水剂,如乙酰唑胺、氢氯噻嗪、呋塞米、甘露醇等。
②经前囱或腰椎反复穿刺放液。
1、向病人说明脑脊液分流导管为终身置管,解除心理障碍,出院前教会病人及家属挤压引流管按压阀门的方法,即缓慢压下阀门后迅速放开,以保持分流管通畅,一旦管道阻塞,应及时来院就诊。(注:出院患者需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按压阀门)2、指导病人及家属观察骨窗压力变化及有无头痛、呕吐,高热及胃肠道不适等症状,出现低颅内压或再次出现脑积水症状时应来院就诊。3、指导病人保护伤口及避免分流管区受压和过度扭动,身体活动时不可用力过猛,以免扭曲、拉断分流管,半年内不能做过重的体力劳动和运动,避免各种不良刺激及剧烈运动,保持情绪稳定。4、合理饮食,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如鱼肉、鸡肉、鸡蛋、蔬菜、水果等)为宜。注意饮食卫生,保持大小便通畅。5、注意气温变化,防止着凉,预防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6、有肢体语言功能障碍及长期卧床者,加强皮肤护理及肢体、语言功能训练,活动时要有人陪伴,防止发生意外。7、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活动规律,睡眠充足,劳逸结合等。8、尽量不要单独外出活动或锁上门洗澡,以免发生意外时影响抢救。9、遵医嘱服药。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