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三、临床表现癫痫有多种发作类型,发作的症状均具有短暂性、刻板性、间歇型、反复发作性的特点。四、诊断脑电图:最重要的辅助诊断依据。
五、治疗
抽搐时间偏长者可给苯巴比妥0.2g肌注。
迅速控制发作:安定类药物为首选药
细目二脑梗死
请输入标题一、病因
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各种原因导致脑动脉血流中断,相应脑组织发生缺血性坏死,从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失的一组急性脑血管病。
动脉血栓性脑梗死:是指脑动脉的主干或皮层支管腔狭窄或闭塞并形成血栓,导致脑组织血流中断,出现缺血、缺氧性坏死。最常见的病因是脑动脉粥样硬化。
二、临床分型1、完全性卒中: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较重、较完全,常有完全性瘫痪及昏迷,于数小时内(<6小时)达到高峰。
2、进展性卒中: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在48小时内逐渐进展或呈阶梯式加重。
3、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神经缺失症状较轻,持续24小时以上,但可于3周内恢复,不留后遗症。
三、诊断要点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等病史;
常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表现为发作性半身乏力、麻木、自主运动功能丧失或眩晕伴共济失调,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一般不超过24小时,可完全恢复;
突然起病,出现局限性神经缺失症状,并持续24小时以上;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可用某一血管综合征解释;意识常清楚或轻度障碍,多无脑膜刺激征;
脑部CT、MRI检查可显示梗死部位和范围,并可排除脑出血、肿瘤和炎症性疾病。
四、治疗1、一般治疗。溶栓治疗:常用的溶栓药物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UK)。降纤治疗:脑梗死早期可选用降纤治疗,尤其适用于合并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常用巴曲酶。抗凝治疗:常用低分子肝素每天1~2次皮下注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常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神经保护剂:常用胞二磷胆碱等。减轻脑的缺血性损伤:亚低温(32℃~35℃)对脑缺血有保护作用,常用药物为尼莫地平。
2、恢复期治疗: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预防复发、控制危险因素、针灸、理疗等。
细目三脑出血一、病因高血压--最常见病因
二、临床表现高血压性脑出血常发生于50岁以上,男性略多活动\激动时发病,多无预兆剧烈头痛\呕吐\血压明显升高临床症状数分钟至数小时达高峰症状\体征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而异轻偏瘫是基底节\丘脑\内囊出血常见的早期症状约10%的病例出现痫性发作,常为局灶性重症迅速转入意识模糊与昏迷
壳核出血壳核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最常见部位轻型:多为壳核或丘脑的小量出血,表现为“三偏”重型:多为壳核或丘脑的大量出血,血肿侵及内囊或破入脑室,病情凶险,出现意识障碍极重型:可出现四肢强直性痉挛三、辅助检查CT检查——首选
细目四蛛网膜下腔出血一、病因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脑底囊性动脉瘤破裂,其次为脑动静脉畸形,其他病因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动脉炎、结缔组织病、颅内肿瘤、血液病、溶栓或抗凝治疗后等。
二、发病机制
当动脉瘤破裂,血液涌入蛛网膜下腔,引起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梗阻性脑积水,脑血管痉挛,严重者发生脑梗死及继发性脑缺血。
三、临床表现起病前数天或数周有头痛、恶心症状,常在剧烈运动和活动中突然起病,剧烈头痛呈爆裂样发作,可放射至枕后或颈部,并伴喷射性呕吐;少数人有癫痫样发作和精神症状。
体检脑膜刺激征明显。
严重并发症:再出血;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四、诊断依据突发剧烈头痛伴脑膜刺激征阳性,眼底检查可见出血,尤其是玻璃体膜下出血;CT检查阳性,脑脊液均匀血性;
五、治疗
降低颅压:常用甘露醇、呋塞米、甘油果糖等。因颅内血肿而病情加重者可采用减压术或脑室引流术。
止血剂:常用氨基己酸及氨甲苯酸。
防治脑血管痉挛:尼莫地平口服。02
常见急危重症细目一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一、概念
心脏性猝死是指因各种心脏原因引起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无法预测的死亡
二、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最常见。
既往有原发性室颤或室扑史,无脉性持续性室速史,频发性与复杂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史,左室射血分数低于30%或有明显心力衰竭,有QT间期延长伴晕厥史,心肌梗死后期的室性早搏等均是猝死的危险因素。
三、心脏骤停的判断突然意识丧失;心音或大动脉(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心电图呈现:心室颤动、室性自主心律(即心肌电-机械分离)或心室停搏(心电完全消失而呈一条直线或偶有P波)。在上述3条主要诊断依据中,以心电图的诊断最为可靠,但临床很难做到。为争取时间,单凭第2条就可以决定开始实施心肺复苏(CPR)。
四、治疗
肾上腺素:首选药物
细目二休克一、概念机体遭受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有效循环血量显著下降,不能维持机体脏器与组织的正常灌注,继而发生全身微循环功能障碍的一种危急重症。
主要病理学特征是重要脏器组织微循环灌流不足、代谢紊乱和全身各系统的功能障碍。
二、各期休克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休克早期(微血管痉挛期)
休克期(微血管扩张期)
休克晚期(微循环衰竭期)
全身
面色苍白、四肢冰凉、出冷汗、口唇或四肢末梢轻度发绀
全身皮肤青紫、发凉、口干明显、浅静脉萎陷
全身静脉塌陷,皮肤发绀甚至出现花斑,四肢厥冷,冷汗淋漓
神志
神志清,伴有轻度兴奋,烦躁不安
表情淡漠、反应迟钝
不清甚至昏迷
血压
大多正常,脉压可有明显减小,也可骤降(见于大失血)
收缩压进行性下降至60~80mmHg
血压极低甚至测不到
呼吸
深而快
可出现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严重低氧血症,酸中毒
脉搏
细速
细弱
脉搏细弱
体温
正常或升高
体温不升
尿量
减少
少尿甚至无尿
无尿;急性肾衰竭
心音
低钝
呈单音
出血倾向
全身出血倾向:上消化道、泌尿道、肺、肾上腺等出血
器官衰竭
多器官功能衰竭:急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肾衰竭、肝衰竭、脑功能障碍等
三、诊断要点①有诱发休克的诱因;②意识障碍;③脉搏细速>次/分或不能触及;④四肢湿冷,胸骨部位皮肤指压征,皮肤花纹,黏膜苍白或发绀,尿量<30ml/h;⑤收缩压<80mmHg;⑥脉压差<20mmHg;⑦高血压患者收缩压较基础血压下降30%以上。符合第①条及②③④条中的两项和⑤⑥⑦条中的1项即可诊断。
四、抗休克治疗补充血容量:输液强调及时和尽早。 判断补液量充分的指标为:收缩压正常或接近正常,脉压>30mmHg;CVP升高>12cmH2O;尿量≥30ml/h;
临床症状好转如神志恢复,皮肤、黏膜红润温暖等。
纠正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细目三上消化道出血
请输入标题一、概念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以及肝、胰、胆病变引起的出血,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急危症。在短时期内的失血量超过0ml或循环血容量的20%。
二、病因最常见的病因是消化性溃疡,其次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损害及胃癌等。
三、临床表现呕血和黑便: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特征性表现。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表现为头昏、心悸、出汗、乏力、黑、口渴、心率加快、血压降低等,严重时发生休克。发热:一般在24小时内出现发热,体温多在38.5℃以下,一般持续3~5天后降至正常。贫血:急性失血后贫血。氮质血症:大多在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开始上升,约24~48小时可达高峰,3~4天后降至正常。
四、诊断大出血诊断的确定:根据呕血、黑便和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的临床表现,呕吐物或黑便隐血试验呈强阳性,内镜及选择性动脉造影等检查,可作出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
估计出血量成人每天消化道出血量达5~10ml,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每天出血量>50ml,出现黑便;胃内积血量达~ml,可引起呕血;一次性出血量>ml,可引起全身症状如烦躁、心悸、头晕、出汗等;数小时内出血量>0ml(循环血容量的20%),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表现;数小时内出血量>ml(循环血容量的30%),发生失代偿性休克。
五、诊断胃镜:首选检查,必要时应在发病24小时内进行。
复习了这么久啦,学习效果怎么样呀,快来每日一“炼”打卡检验一下吧!每周都会有6名学员获赠经典中医书籍一本!点我点我点我!进入小程序做题打卡,赢取书籍!
执业药师活动正在进行中,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立刻购买!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