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脑积水原因
脑积水特征
外部性脑积水
脑积水治疗
脑积水手术
脑积水预后

古典诗词中的ldquo柳rdquo

“柳”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意象,表示离愁别恨、代指故乡、愁的象征、借指春天、韶华易逝的人生感慨、象征美女、喻指爱情、借代小人等。对此进行简要勾勒,可以更深刻理解“柳”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一、表示离愁别恨

古代人善用谐音表达情感,“柳”与“留”、“丝”与“思”相谐,长期以往就产生了以柳赠别和折柳寄远的风俗,亲人或友朋离别,折柳以表达对离别者的不舍之情。

(一)挽留与祝愿?

以柳赠别表达了对客人的挽留之意,如雍裕之(唐朝人(约公元八一三年前后在世)字不详,蜀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宪宗元和中前后在世。有诗名。工乐府,极有情致。贞元后,数举进士不第,飘零四方。裕之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诗中女主人公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宋代朱敦儒《柳枝》:“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枝),折送行人无尽时,恨分离(柳枝)。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君到长安百事违,几时归(柳枝)?”词中那舍不得亲人离开自己的情感,在六个“柳枝”(“留之”)含蓄的重复中表现的无以复加。此外还有戴复古的《清平乐·今朝欲去》:“今朝欲去。忽有留人处。说与江头杨柳树。系我扁舟且住。”这些诗歌都是抒写离别时的那种不忍分离的感情,要杨柳留人的。

垂柳的“依依”神态又与人们分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一致,所以,将杨柳与离别联系在一起,成为我国古典诗词的一大特色。李白的“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真切地写出了诗人折柳送别朋友的离愁和深情厚谊,奇妙之处在于上述二首又都由柳而联想到春风,借春风来表达离别之苦。岑参的“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抒发了诗人重返旧地时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情怀。杨巨源的“水中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折杨柳》),诗人以柳丝谐音含蓄地表达出离别之“思”,难舍难分之情。施肩吾《折杨柳》:“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通过离人这一缩影的描绘,勾起读者对古代多少离愁别恨的场景的再现。晚唐简州刺史雍陶的“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题情尽桥》),以有形之柳条写无形之情愫,使人想起一幕幕送别的缠绵悱侧的场面。李商隐的“暂凭尊酒送无聊,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其一)诗人以饱满的激情深切地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无可奈何。罗隐《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的缠绵情景。鱼玄机《折杨柳》:“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扬柳烟。”倾吐了离别者折尽柳枝、痛断肝肠之情。

欧阳修的“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语浅情深的抒发离愁别苦的感情,感人肺腑。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把离情别恨写得淋漓尽致。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柳条过千尺。”作者托柳起兴,以柳的优美形象来制造送别时缠绵悱恻的气氛,从而点出自己因别离而感伤的心情。

“以柳赠别”也喻意亲人离别家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美好的祝愿。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这种解释是很合理的。柳树和其它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人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王维的“渭城朝雨沮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不仅有执袂惜别的深情,更饱含着对友人处境的深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hjmgt4000788781.com/njsyh/10186.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