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涛 http://m.39.net/pf/a_4305593.html王蓬莲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英国TheUniversityofManchester神经科学博士,副教授,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脑血管病分会委员。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医疗、科研及教学25余年,专业特长为头晕、头痛、失眠、脑梗死、脑出血的诊治和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等神经内科疾病的临床诊疗及研究工作。《脑梗死患者的脑血流灌注成像与脑功能的对比研究》获省科委科技成果二等奖。年曾获英国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研究委员会(BBSRC)资助,师从TheUniversityofManchester校长NancyRothwell教授,从事脑缺血损伤后的神经免疫相关研究,年获TheUniversityofManchester博士学位。临床工作中,秉持“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医学人文精神,不断更新医学知识和理念,坚持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实行病人的个体化诊治。脑卒中(Stroke)是由于急性脑血管阻塞或突然破裂导致血液不能正常供应脑组织而引起的一组疾病,导致短暂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其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是我国导致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一旦发病,严重增加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的特点。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6人中一生中有1人可能罹患卒中,每6秒有1人死于卒中,每6秒有1人因卒中而永久致残。我国的情况也与之相似:我国27个省市的首要死亡原因是脑血管疾病,发病后1年内约15%的患者死亡,发病后约75%的患者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或生活不能自理,给社会和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同时会增加家庭成员的心理负担。所以强化对脑卒中的认识及预防非常重要。一、什么是脑卒中脑卒中是急性发生的由于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的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症状持续时间至少24小时以上,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二、哪些因素与脑卒中相关既往大量的临床研究结果已经证实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如下:年龄、性别、遗传、种族、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高盐高脂饮食、心房颤动、急性心肌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颈动脉狭窄、脑血管疾病史、吸烟、大量饮酒、缺乏体力活动、肥胖。年龄、性别、遗传和种族因素是无法干预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加,脑卒中发病率越来越高。男性罹患脑卒中的危险性高于女性,且男性脑卒中的死亡率也高于女性。有脑卒中家族史的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可能性明显升高。亚洲人及黑人脑卒中的发生率较高。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是目前公认的脑卒中的最重要的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合理的降压治疗可以降低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约30%~40%。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3倍。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每降低10%,卒中的危险性降低15.6%。三、脑卒中有哪些表现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其梗死部位与面积、受损区侧枝循环、以及栓塞血管的大小等相关。一般表现为肢体瘫痪、失语、感觉障碍等,多无意识障碍,重者突发昏迷、全身抽搐、脑疝致死。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轻重取决于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一般表现为血压明显升高、肢体瘫痪、失语、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意识障碍等。少数远离重要功能区的小量出血患者,症状较轻甚至仅有头痛症状。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能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颈部强直,意识障碍、精神症状,癫痫发作,眼底玻璃体膜下片状出血、视乳头水肿、视网膜出血,老年患者精神症状重,头痛、脑膜刺激征轻。四、脑卒中如何治疗针对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采取不同的治疗原则。但如果遇到可能是脑血管病病人的话,关键第一步是尽快拨打,医院由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专业的救治,为患者获得较好的治疗和康复的机会。脑梗死的治疗原则:超早期、个体化和整体化治疗,包括急性期和恢复期的治疗。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关键在于尽快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血流以挽救缺血半暗带组织,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目前血管开通治疗方法有静脉溶栓、动脉内溶栓、血管内机械开通(使用支架取栓、血栓抽吸及其他办法)、血管成形术。急性期治疗还有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抗凝治疗、脑保护、外科或介入治疗、早期康复训练等。恢复期治疗包括: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言语训练、认知训练、吞咽功能训练等。脑出血的治疗原则: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防止继续出血、减轻血肿所致继发性神经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原则:防治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等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五、脑卒中应如何预防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其发病率逐年上升,脑卒中的高致残率和致死率也大大增加了医疗费用的支出,英国用于脑卒中的费用几乎占国家总健康服务费的5%。在某些欧洲国家,脑卒医院相关费用的第一位。我国脑卒中的治疗费用情况也与之类似。而且,截至目前为止,脑卒中的治疗效果还远远不尽如人意。因此,脑卒中的预防非常重要,应引起高度重视。脑卒中的预防是分层管理的。如果患者已确定罹患明显增加脑卒中风险的疾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等疾病,这时候患者一定要遵照医生的嘱咐进行治疗,这是一个层面。血压管理:应该推广教育我们的大众,人人主动了解自己的血压,建议≥35岁者每年测量血压1次,高血压患者应经常测量血压,以调整服药剂量;对于已发现的早期或轻症高血压患者,首先通过采用改进饮食习惯和改变生活方式(包括:限盐5克/日,降低膳食中的脂肪含量,减轻体重,适当的体育运动,保持乐观的心态等)治疗,如果3个月后血压仍居高不下的患者,应加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对于中度以上高血压患者,除应调整饮食习惯和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外,应进行持续、合理的药物治疗。血糖管理:对于首次确诊的糖尿病患者,首先通过采用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的方式调整血糖,如果2~3个月后血糖水平仍不达标者,应选用口服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患者如合并高血压和高脂血症,需更加严格控制高血压、体重和胆固醇水平。血脂管理:建议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应至少每年进行血脂检查;高脂血症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此类患者不论基线LDL-C水平如何,使用他汀类药物等将LDL-C降至1.8mmol/L是合理的;对于他汀类药物无法耐受的患者,可以考虑采用非他汀的降脂疗法,例如贝特类、依折麦布、烟酸等,但这些药物降低脑卒中风险的作用尚未得到证实。另外一个层面就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保持心理平衡”的措施。我们每个人在这个层面均具有主动性,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呢?1.合理膳食:每日摄入盐量不超过5g;减少摄入高糖食物的量;限制使用烹调油量;饮水充足。2.适量运动:如健走、慢跑、游泳、太极拳等活动,但应防止用力过猛及过度劳累。3.克服不良嗜好:如吸烟、酗酒、久坐等等。4.注意根据气候变化,适量加减衣服。5.保持情绪相对稳定。6.老年人注意保持大便通畅,身体位置变化时动作稍慢。7.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降低疾病发生率。总之,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目前为止脑卒中的治疗效果还远远不尽如人意。因此,减少脑卒中的发生即脑卒中的预防非常重要。我们可通过遵照医生的嘱咐控制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和“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保持心理平衡”的措施,以便降低脑卒中的发生,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作者单位
首都医院神经病学中心值班编辑
李冰莹文稿审核
张闽精彩推荐健康老龄化:活得长还要活得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jmgt4000788781.com/njstz/7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