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岁高龄的张学文(左)依然坚守在中医教学一线。记者张丹摄
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大医精诚》篇,论述了医德的两个方面: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要有高尚的品德,必须发恻隐之心、救含灵之苦。陕西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终身教授张学文,正是一位这样的“国医大师”。
张学文悬壶济世60余载,执教50余载。他时刻铭记“对病人似亲人”的祖训,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药王”孙思邈所推崇的“大医精诚”。
“喂,你好,我明天上午在。那你从乾县过来……”3月17日,一通电话打断了采访。张学文告诉记者,像这样在休息时间打电话预约就诊是常有的事。
从医生涯里,张学文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在中医急症、温病学、疑难病、活血化瘀等诸多领域潜心钻研,对“毒瘀交夹”“水瘀交夹”“痰瘀交夹”“气瘀交夹”“颅脑水瘀”等病机理论的认识具有颇多创新,自成体系。他力倡“脑当为脏论”,主张建立中医学的脑脏系统,提出“颅脑水瘀证”的新观点,治愈了诸如脑积水、中风等疑难脑病,使许多现代医学无法医治的脑病顽症患者重获新生。
20多年前,一位家长带着头颅肿大、眼睛直视不能转动的孩子见到张学文,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原来,医院,都救治无果,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找到了张学文。张学文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活用麝香开出一服改良药方。孩子服药后,病情好转,不久便痊愈了。
张学文还尝试创新给药途径,将临床证明的有效药方通过实验改成了中药静脉滴注剂、肌肉注射剂、肛肠灌注剂等剂型,使药效更加突出,临床疗效明显提高。也正因为如此,时年74岁的张学文,成为西北地区首位“国医大师”。
在病人眼中,医术精湛的张学文不仅是位“神医”,更是位“仁医”。有人不远千里从上海、新疆等地赶来找他看病。面对远道而来却没排上号的病人,张学文总会热情接待。
张学文诊治的病人中,有一半来自农村。“有些农村人看不起病,医院来。”每每看到患者手中厚厚的诊疗病历,张学文总是想方设法为患者寻求最便宜、最有效的药。
前不久,患者家属郑素专程从外地来看望张学文。她告诉记者,30多年前,她父亲先后6次来找张学文看病。当时在得知她家生活困难的情况后,张学文免费为她父亲治疗。虽然她父亲已于不久前去世,但这份恩情她一直铭记于心。
如今,张学文已经84岁高龄,依然活跃在中医临床一线。他不仅应邀参加“香山论坛”“珠江论坛”等国内高层次学术会议,开展学术讲座百余场,甚至远赴韩国、日本、美国、马来西亚、英国、加拿大等地参加学术交流。张学文还担任美国中医公会等多个国际组织的学术顾问,扩大了中医药的国际学术影响力。美国针灸医师公会曾多次邀请张学文去美国定居坐诊。张学文说:“我讲学带徒可以,但要去美国定居就算了。我离不开祖国,离不开故乡,我就想一辈子在咸阳为老百姓看病。”(记者张丹见习记者田锡超)
来源:陕西日报
●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
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实现乡村振兴
●点赞!这一组新闻满满都是正能量
监制:孙文生审核:任虎鹏
责编:王皓
编辑:赵志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