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长城文化节
长城
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它因上下两千余年
绵延数万公里的时空跨度
成为人类历史上的文化奇观
在中华文明史和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史上
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与地位
年北京长城文化节
于8月8日正式启动
让我们一起
走长城、看长城、话长城、颂长城
初次知道程永茂,是偶然间在网上看到关于长城保护的纪录片。片中,他头戴安全帽,身穿浅色衬衫,背着挎包,拄着手杖,尽管须发都已花白,但身姿依然敏捷。
06:26程永茂是土生土长的怀柔人,年开始学瓦匠。年前一直在本县从事工民建施工,熟练掌握了新建及民间小式做法的瓦作技术。年加入北京怀建集团古建公司,当年公司承接了红螺寺大殿的复建工程,他主要负责瓦作施工。开工后公司聘请了故宫博物院两位资深技术专家作为技术指导,程永茂就拜瓦作专家朴学林先生为师,成为兴隆门瓦作第十六代传人。在红螺寺大雄宝殿复建的工程施工中,程永茂虚心向朴学林先生请教古建筑瓦作材料加工、做法、操作技巧等,得到了师傅的真传,走上了文物建筑的保护与传承之路,真正成为文物古建修缮事业中的一员。
年7月18日程永茂于箭扣长城勘察现场
从年开始,长城成了程永茂的人生舞台。黄花城长城修缮,他担任技术负责人,对于保护好长城,他深感责任重大。为保持长城的古朴风貌,他认真研究制定修缮方案,坚守现场指导施工,受到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高度评价。
年开始,程永茂担任箭扣长城修缮技术负责人,对十几年来修缮长城近米的他来说,这一段长城最险,“几乎整段都在悬崖峭壁上,坡度有七八十度”。要登上长城,不得不手脚并用着攀爬。长城上哪里陡峭、哪里残损都深深印在他的脑子里。
程永茂工作照
长城修缮分为几种,有抢险,有复原,也有为迎接游客而加装保护性设施。其中,抢险修缮的干预量最小,对历史信息的保留最充分。箭扣长城的抢险修缮以排除安全隐患、保证文物建筑安全为主要目的。北京市怀柔区雁栖镇西栅子村密林之中的羊肠小道,是保护修缮所需的城砖、石灰等材料运输的必经之路;垛口墙上绑着一根白色塑料管,是输水管,长城修缮用水皆靠着这根不起眼的小管……箭扣长城修复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考验着程永茂,他不怕困难,一一克服。每周上长城至少1次,多的2至3次,工程质量得到领导及专家好评。
在用料上,程永茂决不退让半步,他是怀柔古建公司的常务副经理,平时事务繁忙,但是只要是修长城的活儿,他事事较真。一次,工程快结束了,城砖不够了,匠工们为了省事和赶工期,就想找普通城砖替代着用,这事让他知道后,大为恼火,他说宁可延误工期,公司受点损失,也要用同规格的城砖,质地、尺寸、用料、烧制方法必须和先前的一模一样,绝不将就。来到砖厂,厂家也不高兴,因为量小、成本高、费时间,于是,他就和人家软磨硬泡,直到对方答应为止。
在黄花城小城峪长城加固修缮过程中,由于前期墙体垒砌块石进度快,导致灰料供应不上,在泼灰闷制周期不够的情况下就进行施工。程永茂闻讯后心急火燎地爬上山,站在城墙上,大手一挥:“工程停工,工人放假,责任我负!”因为他心里非常清楚,砌城砖对灰的质量要求非常高,特别是泼灰,最关键的是熟化期,熟化期不足一个月,容易引起墙体膨胀、灰面开裂。
在多年长城修复中,他带领团队积累了丰富的长城修缮经验;总结了砖石长城修复技术;贯穿了最小干预、消除安全隐患宗旨;遵守了原本形制、原来做法、原有材料、原用工艺的“四原”原则;创建了“五随”做法;保证了施工过程在确保结构安全的前提下,注重观感效果;珍惜了每一块城砖从保护每一块砖做起;创建了修缮示范工程。他也被誉为“长城工匠”。
在程永茂的带领下,目前怀建集团古建分公司从事长城修缮施工经验在十年以上的有13人,他们能够熟练掌握长城修缮技术。他还口传身授,带出了一支过硬的长城施工队伍,这些工匠大部分是来自河北滦平、丰宁、承德等地大山里的农民,他们从小就生活在山里,能吃苦,且精通砌石垒墙的手艺,对于长城修缮的“五随”法,他们吃得透、悟得深。
年6月于箭扣长城指导工人清理操作
“发掘时须精细挖掘,尽量保护清理出来的砖石构件,并进行破损构件甄别,分别集中码放,完整构件搬运到归砌处,破损构件集中到指定地点等待统一加固修补。散落砖石分类分区整理,并统计散落砖石类型、数量等。对城墙坍塌处进行详细记录,明确墙体结构和砌筑工艺。在工程现场发掘出的所有化石、文物以及具有地质或考古价值的其他遗迹或物品,均应当被视为国家财产,作好文物保护工作。”指导工人进行清理修缮中的操作细节,他耐心细致,并亲自示范操作。
近年来,箭扣长城的修缮受到媒体广泛报道,他也逐渐受到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