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倒计时天
原题呈现:
四、写作(60分)(重庆一诊作文)
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还见过许多年迈的、辛劳一生的哈萨克妇人,她们枯老而扭曲的双手上戴满硕大耀眼的宝石戒指,这些夸张的饰物令她们黯淡的生命充满尊严,闪耀着她们朴素一生里全部的荣耀与傲慢。——这里毕竟是荒野啊,单调、空旷、沉寂、艰辛,再微小的装饰物出现在这里,都忍不住用心浓烈、大放光彩。——李娟《冬牧场》
不同的人总以自己的方式展现出生命的尊严。对此,你有怎样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话题理解1.①尊贵,庄严。②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现代汉语词典页).尊严折射的是心灵最美丽的光芒,它并不借助其他的事物而灼灼,其本身就是个发光体。3.尊严:人字的大写,人格的独立,人权的维护,人性的高扬。名言警句01.如果你想受人尊敬,那么首要的一点是你得尊敬你自己;只有这样,只有自我尊敬,你才能赢得别人的尊敬。——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0.人受到震动有种种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的;有的是在神经上;有的是在道德感受上;而最强烈的、最持久的则是在个人的尊严上。——英国·高尔斯华绥03.人的尊严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他的信念……它比金钱、地位、权势,甚至比生命都更有价值。——海卡尔04.诚实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艾琳·卡瑟05.每一个正直的人,都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卢梭06.谁自重,谁就会得到尊重。——巴尔扎克07.不知道他自己的尊严的人,便不能尊重别人的尊严。——席勒08.对别人的意见要表示尊重。千万别说:“你错了。”——卡耐基09.擦地板何洗痰盂的工作何总统的职务一样,都有其尊严存在。——尼克松10.没有自我尊重,就没有道德的纯洁性和丰富的个性精神。对自身的尊重荣誉感自豪感自尊心,这是以块磨练细腻的感情的砺石。——苏霍姆林斯基11.只有当你想得到别人的尊重而又没有其他办法时,漂亮的衣服才能派上用场。——塞缪尔·约翰逊1.不知道他自己的尊严的人,便不能尊重别人的尊严。——席勒13.人与人之间需要一种平衡,就像大自然需要平衡一样。不尊重别人感情的人,最终只会引起别人的讨厌和憎恨。——戴尔·卡耐基1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15.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题竹石》16.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17.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18.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咏石灰》19.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李颀《送陈章甫》经典素材01.董宣“强项令”汉光武帝姐姐湖阳公主的管家仗势杀人,躲在公主府里,地方官拿他没有办法。洛阳县令董宣乘他随公主外出的时候,半路上拦住公主的车子,大声数说公主管束不严的过失,喝令管家下车,并当场将他打死。公主立即跑去告诉光武帝。光武帝大怒,当即召董宣进宫,要杀死他。董宣说:“陛下您复兴了国家,现今公主纵奴杀人,如果不惩办凶手,您又怎么治理国家?我不要用刑,自杀得了。”说完就一头撞在大柱子上,立时血流满面。光武帝急忙让小太监扶住他,表示不治他的死罪,但是要他向公主磕头赔礼道歉。他坚决不从命,太监按他的脖子,他两手撑地,就是不肯低头。光武帝很赞赏他,称他为“强项令(硬脖子的县令)”。0.吉鸿昌:“我是中国人!”年9月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而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不知道中国。陪同的人对吉鸿昌说:“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年,吉鸿昌回国,率领抗日同盟军,转战长城内外,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后不幸被敌人诱捕,就义前他写下了正气凛然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做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分析:“我是中国人”,一声惊天霹雳,一身铮铮铁骨,吓退了多少人,惊醒了多少人。不以国弱而耻辱,不因国破而逃亡,这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维护了个人的尊严。03.徐悲鸿徐悲鸿在欧洲留学期间,有一次在留学生的聚会上,一个金发碧眼的西方留学生站起来挑衅说:“中国人又蠢又笨,只配当亡国奴,就是把他们送到天堂里去深造,也成不了才!”一向温和的徐悲鸿抑制不住愤怒,走到这个傲慢无礼的洋学生面前,大声说:“你不是说中国人不行吗?那好,我代表我的国家,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比一比,等学习结业时,看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你敢吗?”年,徐悲鸿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巴黎美术界。那个洋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分析:徐悲鸿能有那么大的成绩,除了扎实的绘画技巧,无疑有更深层的东西在支撑着他,那就是:国家、民族、个人的尊严。04.疫情隔离期间,这张看夕阳的照片感动了华夏亿万居家隔离的儿女。隔离中,尽管有网络,大家还是感觉憋屈、窘迫。卑微的小草,也需要在阳光下才能抖擞精神,活出精彩。疫情中的我们只能隔空拥抱、视频聊天、隔窗齐唱。如李娟所说,这样的生活本来就够局促了,如果再潦草地应付,那就是“破罐破摔”。所以,遇到久违的日落,也要很有仪式感。
尊严,不是外在的物质规范,而是内心的自我感知。下班蹦蹦跳跳的农民工,送餐路上背诗词的外卖小哥,边修剪花草边练歌喉的园丁……这所有的快乐是自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是没有经过彩排。
05.点燃生命的尊严——守护弃婴的“妈妈”徐朴
徐朴记不清自己做了多少次“母亲”,而那些她怀抱里的孩子,大多是因患有严重脑瘫、脑积水、先天无肛、唐氏综合征等疾病而被遗弃的婴儿。40岁时,她辞去了无线通信领域某知名外企研发总监的职位,和朋友一起创办公益组织“朴质公益”,致力于弃婴生存状态的改善。他们给这些孩子筹措手术费用、医院、找医生,也把孩子抱在怀里,一遍遍亲吻和安抚,减轻孩子的病痛。有人如此评价做了十几年公益的徐朴:“她做了母亲乘以一百倍的工作,也有着母亲乘以一百倍的力量。”
作为母亲,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伟大力量,去护佑自己的孩子。因为母亲的身份,而让这份母爱无限放大,“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连那些并非亲生的婴儿,都如同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这就是为弃婴们寻找生存尊严、传递生命温度的徐朴,一个被称为“一百次成为母亲”的母亲。
06.肖邦
肖邦诞辰00年了,这位卓越的音乐家,为了尊严,即使在异国时,也牢牢记住了民族的尊严。波兰被侵占,波兰民族在敌人铁蹄之下。《离别曲》清幽的乐声倾泻了一地,哀凄动人。萧邦被迫离开波兰。波兰民族正在身穿丧服,萧邦又该如何?为了尊严,萧邦仍保留着波兰民族的传统;为了尊严,他也曾向污辱嘲笑波兰民族的人大骂;为了尊严,他对敌国派来邀请他演奏的人厉声拒绝。他曾说过:“波兰民族的尊严绝不可弃!为了尊严,我的一切都是为了尊严!”
07.朱力军
朱立军,那位农民工,凭借着自强不息,自立奋斗的精神,毅然登上了翻译家的舞台,从一个结巴的农民工,到一个顶尖的翻译家,这似乎在创造着奇迹。在别人的嘲笑与讥讽中,他没有放弃,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昂首挺胸地接受着风雨的洗礼。谁可以否认他不是活得有尊严?如果他在嘲笑与讥讽中退却,那他还会拥抱成功吗?自强不息,自立奋斗不正的活得有尊严的标志?
精彩语段尊严是不容玷污的白璧;尊严是不可尘蔽的珠光。尊严植根于绵亘千古人文精神的圣殿,它只属于大写的“人”。它是人类不可亵渎的理性、正义与良知。宋代的白瓷、青瓷都是日用品。那个时代,美不是孤立的,而是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它不仅仅是对生活的美化,而是维护了生命的尊严,因为人生在世,不仅有肉体的需求,更需要情感和灵魂的寄托。——《在故宫寻找苏东坡》
有尊严,是我们活着的最基本标准,是我们生命的意义的关键所在。做一个有尊严的人,无论你是否贫穷,是否困苦,是否碌碌无为,但一定要有尊严,尊严无关乎地位财富相貌家世,它不被世俗的标准来衡量,你自觉地维护你的尊严时,你的生命便也会发出夺目的光彩。
落叶随风飘扬,总会落地;充满生命力的白鹭,却能振翅高飞,直上云天。正如冯骥才先生对生命力量的肯定:“大风可以吹起一张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顺而从之,可能会获得片刻的宁静与苟且;逆流向上,才能展现生命的尊严与顽强。00年最美教师刘秀祥,十岁丧父,母亲精神失常,失去监护能力,兄弟姐妹们都离他而去。但他不愿接受命运的安排,一边读书一边照顾母亲起居;一边打零工筹医疗费,一边捡废品筹学费。通过自己的奋斗,加之强大的内心意愿,他走出了大山,走出了一条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奋斗之路。宫崎骏曾言:“生活不是等暴风雨过去,而是学会在风雨中起舞。”而生命的意义也绝非是按部就班的顺从,应该是坚定心之所向,然后一往无前。
尊严必须自己去维护,也必须自己才可能丧失,任何外在之物不能使它改变。封侯拜相、钟鸣鼎食不能使人拥有尊严,五代时冯道一生历事多国多君,始终位高权重,自称“长乐老”,却被人称作无耻之尤;强权威压、利诱色迷不能剥夺人的尊严,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名言、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柳下惠坐怀不乱的事迹越过千百年的历史迷雾可以为之作证。
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有些人能够脱颖而出,突显骨气,体现了人格尊严,绘出了动人的篇章。孙天帅,这个神州大地众所周知的青年,在韩国老板大发淫威,责令全厂职工下跪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高高昂起尊贵的头颅,宁失工作,不失尊严。在他眼里,一个没有尊严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已经失去了生活的意义。
我们要有尊严。让心中的尊严醒过来,也许命运要到老才知道,但尊严,是从小就要养成的,让人看得起,尊严的重要,从小就要知道,尊严是人生的一个重点,他的重要,大家都得知道!
狮子有王者霸气,王者尊严,王者风范,这是大自然赋予狮子的本色,使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其实人活着就该如此,不活则罢,要活就活出精彩,活出价值,活出尊严。用尊严来表现自己尊重生命、尊重生活的执着。因此,我欣赏狮子,欣赏尊严。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尊严有灵魂,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其有区别于他物的尊严,海明威说:“一个人生来,并不是要给人打败的,你尽可以杀死他,但却不能打败他。”对于有硬汉之物的海明威来说,不可战胜是他的尊严,他是不可战胜的,因为他不能丧失他的尊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曾称霸天下的西楚霸王项羽,在江边自刎而死,不肯东渡乌江,不也是为保自己的尊严吗他认为渡江忍辱而生不是项羽该做的,那样的活,他就不是项羽,丧失了尊严不是完整的人。
经过长期研究论证并发展了“日心说”而被教会判处火刑的布鲁诺用悲壮的人生最后一幕告诉我们,人的尊严应该是:智力永远不会停留在意见认识的真理,它将永远向前,走向未认识的真理。
尊严是冰天雪地里的那一束开得最扎眼的腊梅;尊严是喜马拉雅山上盛开的雪莲;尊严是在茫茫海洋中突然出现的船舶上飒飒飘扬的国旗……人们敬仰海面上翱翔的海燕,因为它不怕风吹雨打,展现出它的尊严;人们敬仰冬雪中盛开的梅花,因为它不畏寒风凛冽,展现出它的尊严。人们敬仰那些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人,以为他们体现出可贵的尊严。
人格尊严如同人的生命、人的自由一样,是至高无上的。不畏权贵,遵循自然规律和行事准则,坚定地走自己的路,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这是一种难得的美。
链接阅读:
《与世隔绝》真实再现小人物的美与尊严,隔绝的是地域而不是人心自年全国卷高考3卷选了李娟的散文《我们的裁缝店》后,李娟散文成了热选题材,李娟一名经常出现在各类高三模拟试卷中。遇见李娟,笔者由工作原因的必须读,到了发自内心的喜欢读。
读李娟,会有发现新大陆的感觉,她笔下的世界落后质朴、远离尘嚣,和沈从文笔下的《边城》相似,简直就是现代版的《桃花源记》,勾起了我的向往之心。
李娟笔下的新疆牧场,那是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风情异域,与我们汉人生活的世界不一样。那里远离现代科技、生活简单,仿佛与世隔绝。那一种奇异的隔绝,真实再现小人物的美与尊严,隔绝的是地域而不是人心。
这是我读《与世隔绝》(节选自《冬牧场》)的感受。
在节选《冬牧场》的《与世隔绝》中,李娟的笔调轻松诙谐,不紧不慢中,透露出一种天然的质朴和幽默。如描写边地牧场信号弱,人们打“……你能听见吗?我能听见!你说!你说!我能听见!你真的听不见吗?……”
寥寥数语,就把冬牧场野地偏僻落后、不通音讯的闭塞写活了,读来忍俊不禁,也像我们日常对话,好亲切,很质朴。
在《与世隔绝》里,最精彩的是对主人公加玛等车前梳洗打扮的描述。
加玛,边疆小女生,青春活泼、单纯天真。在重要劳动结束后,她要北上返回阿克苏照顾生病的奶奶。“可怎么回去呢?到哪儿找车呢?”
牧场不通信息,车更是罕见。居麻(加玛爸爸)好不容易得到一个消息,“说有一辆车第二天将经过附近的牧场”。“于是加玛赶紧做准备。”
所谓的“准备”,就是梳洗打扮。
李娟在这里花费了大量笔墨,细细描绘,文笔细腻生动。加玛除了洗头,还从头到脚整顿一番,先打开上锁的箱子取出未拆开的新袜子,再抹桂花油、擦粉底,最后“手持两顶帽子郑重地向爸爸征求意见”……
“光是梳头发就梳了半个小时。”足见加玛对出行的重视,也反映了女孩子的爱美之心。
加玛美不美,不得而知,但女孩子爱心之心,刻画得十分真切。整个梳洗打扮过程,虽说漫长,却有仪式感,一丝不苟,把小女生对美的向往之心写绝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过加玛的这一种爱美,是天性使然,是本能促使,是对美的天然追求,比起司空见惯的涂红抹脂,更令人感动和动容,都什么年代了,那里的女子还在抹桂花油?桂花油我不知道,但雪花膏我是了解的,大概是类似的护肤品吧?
相比繁华都市女孩涂精油之类的护肤品,加玛的生活相当贫瘠和苍凉,可她没有自卑和敏感,依然对生活充满了热爱,那一种出乎原始的爱美之心,连接的是尊严。
如李娟在文章所言:“生活本来就够局促了,如果再潦草地应付,那就是破罐破摔,再窘迫的生命也需要尊严这个东西,而尊严须得从最小的细节上去呵护。”
生活在物质丰富的现代都市,你我对生命之美、对人生尊严的追求,比得上加玛不?我们的精神生活,有加玛那样的淳朴和真切不?
从这个意义来说,李娟再现了小人物的美与尊严。加玛以及生活在加玛周围的人,外形美不美不好判断,但她们的心灵绝对是优美和灵动的。纵使活在与世隔绝的牧场边地,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无阻隔,反而生得活泼、过得舒适,处得和谐,人与人之间流淌的是互帮互助的温情暖意。如“局麻去北面的亲戚家帮忙挖地窝子”。
最让人感慨的是加玛准备出发的当夜,亲戚邻居那个捎东西,颇令人感慨。“隔壁萨依娜也过来给奶奶捎一小包糖果,嫂子给奶奶捎了两条塞着马勒骨的马肠,一包煮熟的肉,两张冬宰时剥的羊皮。”
礼物不贵重,但传递的是温馨人情。全文没有多余的点睛议论,就在这种淡淡地纯白描中,用原生态故事本身呈现牧民那种和谐人情。
当然,李娟的叙述也很精彩,非虚构讲究真实叙述,但在真实的叙述中,也采用了伏笔等小说笔法。巧妙的是,读起来你感觉不到她的笔法构思,完全是故事在挑动读者的情绪,给你新鲜、给你惊奇、给你莫名的感动。
如等车一事,李娟在写到居麻得到车辆将于第二天经过的消息后,写了这么一句,“照我看来,这消息也未免渺茫了些。”这是典型的伏笔。
接着细细描绘加玛的“准备”工作,第二天目送加玛和居麻出去等车,就在“我和嫂子倍感寂寞”,外出找伙伴玩,“下午两点才回家时,推开门一看,父女俩正围着矮桌吃肉。”
原来,是因为信息不准,根本就没有车辆的影子。
这一转折,很意外,也在情理中,完全就是小说的笔法,读得人唏嘘感慨:地域偏僻、信息不通,真是与世隔绝,所幸人心并无隔绝。
亦如文末点睛之笔:“可这一次真的走了。加玛走了,像一百个人走了!我们多寂寞啊。从此夜晚更漫长寂静。”像极了一首送别诗,既温馨,又依依不舍。
作文评点与升格以及阅读辅导咨询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