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腱鞘炎
一
定义
腱鞘炎是在手上肌腱和壳板交界的地方形成的炎症,属于非细菌性的炎症。腱鞘则是指包绕肌腱的鞘状结构,将肌腱固定在骨膜上,防止肌腱弹起或向两侧滑移,肌腱长期在此过度摩擦,即可发生肌腱和腱鞘的损伤性炎症,引致肿胀。症状轻微的可以通过推拿、针灸治疗;严重的则需要进行手术,一般切开狭窄部分腱鞘,并部分切除,使腱鞘不再挤压肌腱。腱鞘炎好发于30-50岁之间,女性多于男性,其比例为10:1。常见于一些需要长期重复活动,导致肌腱劳损的职业如打字员、货物搬运或需要长时间电脑操作的行业等。
二
易患人群!
1、中老年妇女。此类人群常从事繁琐的日常家务活动,手指、腕部须反复劳作,故而容易罹患腱鞘炎。
2、一些需要长期重复劳损关节的职业人群。打字员、器乐演奏家、货物搬运或需要长时间电脑操作的行业人群,因手腕、手指反复使用,容易导致劳损外伤,故而易罹患本症。本症因多见于电脑操作人群,故有“鼠标手”或“键盘手”之称。
3、常穿高跟鞋的女性。穿高跟鞋会使脚趾承受过大压力,长久以往,脚部软组织因长期外界刺激,从而表现肿胀成包块,疼痛剧烈等症状,即屈趾腱鞘炎。
三
分类
1、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又名deOuervains病,其表现特征是腕关节桡侧疼痛,并与拇指活动有密切关系。本病多发于40岁以上的女性,但在哺乳期妇女也有发病。
2、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
常发生在拇、中、环指,发病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上。起病初期在手指屈伸时产生弹响、疼痛,故又称“扳机指”。患者常自述关节活动不灵活,关节肿胀。严重时关节绞锁在屈曲或伸直位,关节不能伸直或屈曲。本病偶见于小儿,双侧拇指处于屈曲位,不能主动伸直。轻者在患儿熟睡时经局部按摩拇指可以伸直,重者被动也不能伸直拇指。
3、肌鞘炎
又称轧砾性肌鞘炎。在腕部活动增多时,腕背近侧出现红肿、发热、局部压痛,压之可产生捻发音或踏雪音。
4、尺侧腕伸肌腱鞘炎
是引起腕关节尺侧痛的原因之一。尺侧腕伸肌肌腱和周围的鞘管对远端桡尺关节和腕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起重要的支撑作用。在腕部活动度过大时,因反复牵拉或扭伤,可诱发腕尺侧痛,尤其在用力时腕部酸痛无力。
四
临床表现
1、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有上述症状,若在查体时拇指屈曲,其余四指握住拇指的状态下,使腕关节尺偏时疼痛加剧,即Finkelsteins阳性,即可诊断。
2、手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
存在上述症状,在手掌远端鞘管起始部有明显压痛,大部分患者可于此处触及结节。
3、尺侧腕伸肌腱鞘炎
有上述症状,检查时对抗腕尺偏伸直时,沿尺侧腕伸肌腱按压可诱发腕尺侧剧痛即可诊断。
五
治疗方式
1、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初诊或症状较轻时,可采用制动、理疗或局部封闭保守治疗。如果非手术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或反复发作时可采用手术治疗。
2、手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
病变初起时可用理疗或局部封闭治疗大多有效;
病变重或反复发作者可采用手术治疗手术要切除增厚的狭窄环,切除范围应在术中观察屈肌腱在手指屈伸时增粗处不受鞘管的阻挡为度。
3、肌鞘炎
腕部制动,局部热敷,必要时行局部理疗或局部封闭,大多症状可消失;若长期反复发作,腱周、滑膜组织变厚,局部隆起可考虑手术治疗,切除增厚的滑膜及筋膜。
4、尺侧腕伸肌腱鞘炎
早期需制动或局部封闭,晚期手术行滑膜切除或鞘管部分切除术。同理,在桡侧腕屈肌及尺侧腕屈肌也可发生类似病征,也常是由相应的腱鞘炎所致。若反复发作,患者亦可考虑手术治疗。
六
康复训练
WT-1腕关节活动度练习
轻柔的向前弯曲腕关节(屈曲),在最屈曲的位置上坚持5秒钟,
轻柔的向手背侧弯曲腕关节(背伸),在最背伸的位置上坚持5秒钟,
轻柔的向手的拇指侧和小指侧活动腕关节(桡偏和尺偏),在最桡偏和尺偏的位置上各坚持5秒钟,
练习时,每天3组,每组10次,每次每个位置各坚持5秒钟。
WT-2腕关节拉伸练习
借助健侧手帮助练习患侧腕关节进行拉伸练习,
先压住患侧手背使腕关节尽量屈曲,维持姿势不动,
在搬住患侧手掌或手指使腕关节尽量背伸,维持姿势不动,
注意保持患侧肘关节处在伸直位,
练习时,每天3组,每组3次,每次每个位置坚持15-30秒钟。
WT-3腕关节背伸拉伸练习
面向桌子或窗台站立,双手掌撑住桌面,指尖向前,并保持肘关节伸直,
将身体前倾,感觉腕关节掌侧有牵拉感,
练习时,每天3组,每组3次,每次坚持15-30秒
WT-4腕关节屈曲拉伸练习
面向桌子或窗台站立,双手掌撑住桌面,指尖指向自己,并保持肘关节伸直,
将身体前倾,感觉腕关节背侧有牵拉感,
练习时,每天3组,每组3次,每次坚持15-30秒。
WT-5前臂旋前和旋后练习
屈肘90度,前臂向前,五指并拢伸开,
掌心向下维持5秒钟,然后缓慢向外旋转使掌心向上,维持5秒钟,
练习过程中注意肘关节始终紧贴身体,如果很容易完成,可以手握一听饮料或哑铃练习,
练习时,每天3组,每组10次。
WT-6腕关节屈曲练习
掌心向上,手握一听饮料或哑铃,
匀速向上用力使腕关节屈曲,然后缓慢放松回到原位,
根据自己练习的情况可以适当增加哑铃重量,
练习时,每天3组,每组10次。
WT-7腕关节背伸练习
掌心向下,手握一听饮料或哑铃,
匀速向上用力使腕关节背伸,然后缓慢放松回到原位,
根据自己练习的情况可以适当增加哑铃重量,
练习时,每天3组,每组10次。
WT-8握力练习
手握住橡皮球或橡皮圈,
用力抓紧,并维持姿势不动,
练习时,每天3组,每组10次,每次坚持5秒钟。
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是最常见的脚部疾患,我们的脚骨相当精密且强壮,小小一隻脚就有26块骨头,除了脚掌与脚趾的蹠骨与趾骨外,脚踝处还有距骨、舟状骨、股骨、楔状骨、跟骨等等,为了固定这些骨头,骨头间有一百多条如粽子绑绳般的韧带把这些骨头牢牢紧住。除了韧带外,需要靠一条「胫后肌腱」,从小腿后侧延伸到脚内侧来支撑起足弓;足底还有个扇形的结缔纤维组织-筋膜,从跟骨延伸到五个脚趾。这片足底筋膜就像是人体的天然避震器,承受我们全身的重量并吸收来自地面的反作用力。
发生的原因很简单『就是退化』。年轻时,足底筋膜因为有强壮的韧带、肌腱协助,不需要花太多力气在支撑脚,然而随著年纪增长,身体各部位逐渐退化,韧带、肌腱也不例外。此时正常使用,或许不致造成足底筋膜的伤害,但若体重过重、使用不当,如时常走凹凸不平的路面、常踩公园的健康步道、爬坡、慢跑……等等都会导致已经退化的韧带、肌腱不断耗损、鬆掉,最后就只剩足底筋膜来支撑身体重量。
一、诊断指标
当足底筋膜炎发生后,病人最典型的主诉就是『一下床,脚跟就痛得受不了!』,这也是医生鑑别诊断的指标。
因为人体60%的负重,须靠两脚跟骨承受,每天走路跑跳,在跟骨与筋膜交界处,或称接骨点,容易有撕裂伤。一般小撕裂伤,在休息、睡觉时「纤维母细胞」会帮忙修复好,但当撕裂伤不断、好不起来成了慢性发炎后,足底筋膜逐渐纤维化,血液循环变差,纤维母细胞就愈难进入受伤区域修补组织。
因此只要是一段时间不用脚(如:睡觉、久坐),要起身踩地时,正在慢性发炎、弹性已变差的筋膜无法应付突如其来的张力,足跟就会有撕裂的痛感,「就像是未癒合的伤口被粗手粗脚的揭开纱布」,需要过一段时间疼痛才会减轻。在检查病患时,医师用原子笔盖端去按压、检查病患的痛点,通常痛点会在足跟近内缘处;再来会请病患照X光确诊,健康的足底筋膜会呈现完整清晰的弧线,若是典型的足底筋膜炎,因为病灶不断发炎,或呈现水肿,X光会看不出弧线,再对照上述按压的痛点,即可判断是否为足底筋膜炎。
许多足底筋膜炎患者因为年龄较大,在X光图中,跟骨处易出现骨刺的退化现象,但骨刺并非足底筋膜炎的原因,拿掉骨刺并无益于改善足底筋膜炎的疼痛。只要耐心治疗,九成的足底筋膜炎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就可以有很大的改善。
二、保守治疗有以下方法
1.药物治疗:口服非类固醇消炎止痛药、注射类固醇。
2.物理治疗:包括超音波、短波,这两种工具都是藉由物理产生热能帮助组织再生。
3.足底筋膜伸展运动:手扶桌缘,弓箭步,慢慢身体往前倾,后足跟不离地,维持5~10秒,每天2~3次。或是製作一个三角形箱子,高度约10公分,斜边长大于自己的脚长,放在牆边。扶牆,站上斜边,维持5~10秒,重複5~10次,以伸展足底筋膜。
4.量身订做鞋垫:许多病患的脚部结构已经变形,足弓消失,需要量身订做鞋垫将足弓撑起,避免塌陷的足弓不断拉扯足底筋膜。
5.热敷。病患在家可以泡泡热水,藉由热让该处血液循环增加。「热水是最简单、最易取得的治疗方法,大家都可以做到,也有一定的效果」。
6.骨震波:把震波能量聚焦打在筋膜、肌腱慢性发炎或退化的部位,穿透组织的震波能让该处产生小隙缝或小伤口,却不会造成侵袭性的伤害,可以帮助微血管进入血液循环不佳的地方,藉此帮忙组织重新癒合、再生。施打完骨震波后,不用住院,但病患足跟不能过度负重,让组织有再生机会。震波效果并不立即,依病患状况,多数的人约在4~6週后可以改善疼痛的情形。
7.内视镜筋膜切开术:除了骨震波外,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也可尝试内视镜筋膜切开术,在脚底跟骨处、或是从脚底侧面开刀进去,从内视镜去观察筋膜的样子,确定并非血管瘤、脂肪瘤、神经纤维瘤等肿瘤引起的疼痛后,且筋膜纤维化严重时,可以特殊刀刃在筋膜横向划开,目的并非切断筋膜,而是把筋膜放松
三、改善方法:
足底筋膜炎症状改善,必练三招
所有运动建议以缓慢的步调,并用心感觉相应肢体部位的方式来进行,切记不要过度用力勉强,如果能适度配合呼吸效果会更好。
第一招、垫脚运动
以前脚掌触地,后脚跟逐渐垫起后再慢慢放下,可以充分运动脚踝、后脚跟附近的阿里斯腱、及小腿肌群,这个动作除了对足底筋膜炎有很好的复健效果之外,也可以强化踝关节;练习时要把握足跟垫起时用力,落下时放松「一紧一松」的要诀,想到时可以多练习,但累了就应该休息不要勉强。
第二招、脚趾抓地
不论站著或坐著都可练习,脚趾以足跟为支撑点,向下及向后如同抓地的型态,同时弓起足弓部位,使足弓与地面的空隙加大,抓地动作完成后,再将整个脚掌放轻松地恢复原来贴地的状态,要把握抓地时用力、贴地时放松「一紧一松」的原则,每次练习20次即可。
第三招、脚掌翻动
保持轻松的坐姿,将两脚脚底同时向内侧翻转,让大拇指随著脚掌翻转而向上翘起,接著再将脚掌向外侧翻转,变成小脚指向上翻转的状态,然后重覆上述步骤20次:这个动作刚开始作时,会发现现代人因为长久将双脚包覆在鞋内,会有不容易控制脚掌肌肉的问题,慢慢练习之后就能得心应手。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很方便学习及进行的;只要以温和的方式来施作,也不会有造成二度伤害的可能。当然,如果练习一段时间后症状还是不见改善,就有必要资询相关专业的医师来做诊断及治疗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