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是高温环境下机体因热平衡或水盐代谢紊乱等引发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按其发病机理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
轻症中暑可表现为头晕、头疼、面色潮红、口渴、大量出汗、全身乏力、心悸、脉搏快速、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可以表现为这3种类型的混合型。严重的话,可以导致死亡。上文李剑患上的“热射病”就是重症中暑的一种,对人的生命危害最大,死亡率超过50%,其典型症状是体温超过40℃。如此高的体温会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导致脑细胞大量死亡。
大脑在全身器官中产热量最大,热量消耗占全身的1/3。同时,脑细胞也非常娇嫩,承受不起40℃的高温。一些经过抢救幸存下来的热射病患者,有的长期处于植物人状态。医生建议,一旦出现中暑症状:
立即找一个阴凉处休息
补充水分,小口慢饮;
解开领口扣子、领带等,保持周围通风,涂抹或服用解暑药物;
休息后,若不好转,应及时就医。
既然夏天中暑很常见那我们如何防暑呢?下面这三要三不要,大家一定要牢记于心:01.三不要
不要饮用这些饮料
含酒精或高糖饮料会导致身体失去更多体液,不宜饮用;避免饮用冰冻饮料,以免造成胃部痉挛;对于某些需要限制液体摄入量的病人,高温时的饮水量应遵医嘱。
尽量不要高温时段外出
室外活动最好避开正午时分,尽量将时间安排在早晨或傍晚,并尽量多在背阴处活动或休息;应当尽量选择轻薄、宽松及浅色的服装,佩戴宽檐遮阳帽及太阳镜,并涂抹防晒霜;外出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物,如藿香正气丸、仁丹、风油精等。
不要忽略身体状况
如发现自己或周围的人有中暑症状,应立即停止活动,有必要应及时就医;对老、幼、孕妇以及患有慢性基础病等一些容易受高温天气影响的特殊人群,应加强看护。
02.三要
要多喝水
在高温天气,不论是否运动,都应增加液体的摄入。如果需要在高温环境下进行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的,至少每小时喝2-4杯凉水(~ml)。
对于暴露在烈日下的工作人员,由于汗液的大量排出,可以通过饮用盐开水或含有钾、镁等微量元素的运动型饮料补充盐分和矿物质。
要清淡饮食、充足休息
高温天气下,饮食应尽量清淡,多吃水果蔬菜,少食高油高脂食物;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
夏天要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提供适宜的饮食对预防中暑也同样重要。高温环境下,人体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同时对蛋白质和维生素要求也比较高,要常吃些富含优质蛋白质又易于消化的食品,多喝汤,多喝茶,多喝粥,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要在室内避暑适度降温
在室内可通过空调、电扇降温;当室内温度高于35℃,风扇就没有降温作用,应考虑使用空调。
当然,
预防中暑的最有效的方法还是:
不要出门~
①藿香正气水不是「中暑良药」中暑的主要机制是人体发生脱水、电解质丢失、散热障碍等一系列不良状况,在治疗中暑时,应该根据这些致病机制来处理。
一般来说,中暑之后要迅速到阴凉处用冷水、风扇降温,并且补充电解质,这些才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而藿香正气水、人丹、十滴水等所谓的「中暑神药」治疗作用甚微,甚至潜在的不良作用,我们绝不推荐大家首选。
比如说,藿香正气水中含有酒精,而酒精可能加重脱水,让中暑的损伤更厉害。
②中暑昏迷了,不要掐人中掐人中毫无急救作用。
简单来讲,掐人中是个危险动作,可能导致失去意识的伤者呼吸道更不通畅,所以有潜在风险。
而且,很多昏迷后掐醒的,真的是痛醒的,就算不掐也会醒。
③天气不热,也会中暑本质上中暑是人体产热和散热平衡严重失调后的表现,就算天气不热,如果散热条件太差,也可能导致中暑。
比如,某些地区存在「坐月子怕风要密闭门窗不出门」的习俗,或者用「盖被子捂汗」的错误方法来应对感冒。
这些行为都会影响人体散热,导致体内热量短时间急剧增加,也能诱发中暑。
④不是一定在白天室外才会中暑中暑是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所致,炎热的夏季,即使在夜间,一些老房子通风不良,部分老人担心空调浪费电或没有安装空调,也同样会导致中暑。
所以对于老人等中暑高危人群,即使在家不出门,也应做好通风散热,以免中暑。
⑤出汗太多,不要突然大量喝水夏季室外工作和运动会大量出汗,同时会伴有电解质的大量流失。
如果此时只是大量喝水,会导致人体出现「稀释性低钠血症」,严重时可导致脑水肿昏迷。
因此,应该少量、多次饮水,有条件的话喝口服补液盐、淡盐水或运动饮料会更好。
一旦发现有人中暑怎么办?
看完下面这个动漫短片就懂了
??
这些大家都记住了嘛?
赶紧转发告诉更多的人吧
来源:珠江时报、深圳大件事、丁香医生等
声明:1.如需转载本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